粗獷之美——北方風景區2
雄奇秀美——河北蒼岩山
蒼岩山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南,地處井陘縣境內,為我國曆史文化名山。
蒼岩山景觀豐富多彩。群峰巍峨,怪石嶙峋,深澗幽穀,古樹名木,清泉碧湖,構成了奇特、幽靜、秀麗的自然景觀。
千年古刹福慶寺以悠久的曆史和卓越的建築藝術構成奇異壯觀的人文之美,使之享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之美譽。
福慶寺建於1400年前的隋朝初期。據碑文記載,隋煬帝女兒南陽公主曾在此出家為尼,度過了62個春秋。山上主要建築有書院、萬仙堂、橋樓殿、大佛殿、藏經樓、公主祠、碑亭等。
所有建築依山就勢,小巧玲瓏,或建於斷岩,或跨於險壁,鬥拱飛簷,構造宏麗,雲蒸霞蔚,頗為壯觀。
構成蒼岩山景區的核心是“蒼岩三絕”:
一絕“橋樓殿”。橋淩駕於百仞峭壁之間,仰視藍天一線,俯首萬丈深淵。形製如同趙州橋敞肩拱式。橋上建樓,雲飛樓動,樓內建殿,殿內三尊大佛。真是“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影共樓飛”,不是仙境勝似仙境,疑是天堂落塵埃。現為我國三大懸空寺之一。
二絕“白檀樹”。 檀林如海,行人幾不盈尺;流水潺潺,亭榭掩映其間,別致獨到,歎為神工。檀樹樹根裸露,盤抱巨石,沒皮沒心,奇姿異態,有的形似鴛鴦、有的形似盤龍、有的形似臥虎。
許多樹齡均在百年以上,最古老的有千年的樹齡,為檀樹之王。其樹幹中空能容一人在樹內休息,令人歎為觀止。大大小小的檀樹布滿蒼岩山澗,遠看檀林如海,遮天蔽日,實為避暑的絕好去處。
三絕“古柏朝聖”。上萬棵千年生的崖柏、沙柏、香柏生長於懸崖峭壁之上,千姿百態,無論矗立、側出、倒懸,不分南北東西,都朝著南陽公主祠的方向生長。
蒼岩山有著名的十六景,景景入勝,步步宜人。為岩關鎖翠、風泉漱玉、書院午蔭、碧澗靈檀、懸登梯雲、橋殿飛虹、峭壁嵌珠、絕獻回欄、空穀鳥鳴、懸崖奇柏、說法危台、虛閣藏幽、尚書古碣、陰崖石乳、竅開別天、爐峰夕照。
井陘名在關險,秀在蒼岩。蒼岩之秀在於山奇、石怪、林異、境幽,岩關鎖翠更有橋樓奪造化之功,古刹增山林之色。
山前,流水滌魂;穀中,檀香沁肺;聽清韻流自好鳥,看萬景臨之諸壑;履懸蹬可入雲表,壯同劍閣;跨飛虹而踐天塹,絕並龍門。雲霧繚繞,發幽情於神話;重巒無際,寄遐思於河山。
忽臨碧虛,幸有危欄;一淩絕頂,竟至桃源。情景如此跌宕,名山可謂不虛;氣勢磅礴雄峻,風光實甲太行。膾炙人口的“蒼岩十六景”,將這古老的寺院山林,化作一幅幅畫圖展現出來。
“風泉漱玉”是蒼岩山的十六景之一。福慶寺山門牌樓,臨水而建,有石磴伸向水中。即便在幹旱的季節,這裏清泉依然不涸。山下人家,汲清泉而飲,水味甘洌。
曾有白鶴成群,棲息溪邊。溪水穿石,淙淙泠泠,如鳴佩環,石蟹成群,遊鱗可數。
靈檀是蒼岩的一絕,這裏的古柏不同凡響。無論在兩峰斷崖的絕頂,還是在兩穀崖頂的危緣,都生長有千年以上的古柏。遠望團團簇簇,欲墜不墮。
更奇者,它們植根於萬丈崖畔的石罅內,伸出千姿萬態的枝幹,供人鑒賞;最險絕處,像虯龍狂舞;最開闊處,如碧綠的禮花,晴空怒放;最陡峭處,又似青鳳展翅欲翔。
昔人稱它們是“山腰綺柏”,可謂蒼山一絕。它們不僅心空皮脫,而且樹形因地而異。更有的如巨蟒鑽縫抱石,勢欲拔山;有的癭瘤密聚,相貌猙獰;有的如群龍翻騰糾葛,爭欲破壁而去。真是無奇不有,世所罕見。
步過檀林至西南絕穀深處,南嶺與西峰之間的峭壁愈往西,崖距愈窄。危崖千尋,青天一線,極目仰視,隻見橋殿飛架崖間南北,金碧橫空真可謂天下奇觀。
移目橋下,聳立的石磴直通橋殿之後,高懸300餘級。拾級而上,澗風吹來,透膽生寒,一登森然一動魄,此時真是上青天!若遇雲低霧重,崖間風吹雲湧,攀登者可直入雲端。人們稱此石磴為“雲梯”、“天梯”,並名此景為“懸蹬梯雲”。
登上雲梯頂端,有靈宮殿當麵而立。其後,兩崖嵌一略呈圓形的巨大黑石,懸於殿頂上方。每逢山洪成瀑,飛流直下,一臨此石即蹤跡不見。靈宮殿建於此石之前,正當洪口,竟安然無虞。
這一奇怪現象,極似黑石有特異功能,因而昔人視之為山靈,稱它是“避水珠”。其實,填塞崖澗修築天梯時,巧匠有意留下了一條暗道,以便泄洪。黑石正好嵌於兩崖最窄處,同靈宮殿一起遮住了暗道。
在西峰間的斷崖上,禪房、危台、祠宇、浮屠等聳於空際,由鑿壁修成的棧道,曲折通達。攀援其間,上接太虛,下臨無地,如履劍閣之險。
峰回路轉,直達崖端。遠眺,群巒疊嶂,似萬頃波瀾;近瞰,百鶴泉峽盡收眼底。過去時而有人失足跌下,因此,曾名此處為“摔頂”。現在,棧道邊緣已修有短牆,景稱“絕巘回欄”,遊人至此,已有驚無險。
沿絕巘回欄東行,至“峰回路轉”而北,轉角處,一古碑迎麵矗立。此碑龜蚨龍帽,通高3.5米,勒刻於1527年。碑額“蒼岩重修福慶寺記”,為明代貴州布政司右參政趙維藩篆。碑文撰寫與書丹,均出自明代吏部尚書喬宇一人。
碑文在記載福慶寺重修妙陽公主真容殿的同時,記敘了1525年作者同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劉麟同遊蒼岩所見的寺景,全文僅600餘字,信手而成,語句質樸凝練;行書剛勁蒼秀,結體獨特。
碑文的書撰者喬宇因曾官居吏部,故此碑被稱作“尚書古碣”,“尚書古碣”是蒼山中的名碑。
千佛古洞位於蒼岩山景區內,距福慶寺10千米處。洞內沿自然壁麵分排雕刻千尊佛像,大都為坐佛。該窟始創年代為北齊,其造像內容豐富、藝術考究。
作為蒼岩山的開山祖師,南陽公主無疑是位修行、持戒、忍辱、堅韌、精進、安禪、睿智所熏修的偉大女性,她把寺院取名為“興善寺”,意在救苦救難,普度眾生。
後來,修成正果之後,當地百姓感念其恩德,為她建廟修塔,塑化金身,尊奉她為“蒼山聖母”。蒼岩山的雄奇之中不乏秀美,壯麗之中更見幽深,似乎也正是她的柔弱之中更蘊含堅強的生動體現。
天人合一,物我感應,和諧共存,相輔相成,本是人間之大道至理,是人生與藝術的大境界。
到了大宋時期,有位曾於五台山華嚴寺出家名叫詮悅的高僧,仰慕蒼岩山。他見寺居半山,嵯峨聳芨,雖鬆羅掩映,澗水潺潺,但牆頹屋漏,瓦礫壁地。於是,他繼承南陽公主遺誌,鑿石屋以棲居,砍荊棘而通路,並彩繪簷楹,雕鏤佛像,終於使山寺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