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錦繡——中部風景區3
石刻寶庫——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開鑿於493年,即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之後曆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餘年的營造,從而形成了眾多的石窟遺存。
龍門因山清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此處又因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這裏青山綠水、萬象生輝,伊河兩岸東西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布、密如蜂房。
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隻有0.02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
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
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
唐代龍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以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大盧舍那像龕群雕最為著名。這組雕像,以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佛為中心,用一幅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麵反映了我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我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中的主要洞窟: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9米多,進深近7米,大約建於1300多年前的唐代初 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
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麵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
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3位聖人。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是北魏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
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麵,穹隆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8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
中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麵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4層精美的浮雕。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後禮佛圖,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畫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準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
賓陽南洞的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但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麵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
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後做功德而建,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龕共有7尊造像,其中3尊坐佛,4尊立佛,這種造像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中間主佛為彌勒,坐於方台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在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15000尊小佛而得名。這些小佛生動細致,栩栩如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