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
題記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於680年。
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麵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
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4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
主佛背後還有52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52朵蓮花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和妙覺。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汙泥而不染。
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中是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遊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時的形象。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此窟開鑿於672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麵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奉先寺裏共有9尊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佛像麵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
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於493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古陽洞規模宏偉、氣勢壯觀。
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3個字,至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塗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煉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麵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麵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台上。
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
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築、有的是帷幔和流蘇,並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如步步生蓮講的是悉達多從他母親摩耶的右腋下誕生,剛出生,就走了7步,每一步腳印都生出一朵蓮花。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留下了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占有19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
《龍門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
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至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5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至胳膊上部。
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藥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
人們把擂鼓台周圍的3個洞叫“擂鼓台三洞”。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台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裏叫做擂鼓台。
擂鼓台中洞是擂鼓台三洞中的一個,是一座武周時期禪宗所經營的石窟,我國佛教的禪宗是以專修禪定為主的教派。
“禪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洞頂作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25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至北壁西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