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洞是就著自然山洞開鑿而成的,其平麵呈長馬蹄形,頂部近似穹隆頂。老龍洞是以祈福、求功德為主,所以附帶了濃鬱的生活氣息,為研究初唐的民間造窟風氣、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證。
看經寺為武則天時期所雕刻,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尊小龕造像,主室平頂,方形平麵,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米的傳法羅漢29組,為我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
香山寺位於洛陽城南的香山西坳,與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並肩鄰立。香山因盛產香葛而得名。
香山寺始建於516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後,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
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此外,白居易還收集了5000多卷佛經藏入寺中。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即來源於此。
白園,位於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東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占地麵積30000平方米。白園內主要景點有青穀區、樂天堂、詩廊、墓體區和道詩書屋等10餘處。
青穀區有白池、聽伊亭、石板橋、鬆竹和白蓮。區內瀑布飛瀉,池水蕩漾,竹林清風,白蓮飄香,使人心曠神怡。
樂天堂依山傍水,麵對青穀,是詩人作詩會友之處,室內自然山石裸露,漢白玉雕像瀟灑自然,靜座山石之上,給人以深思明世之感。站在樂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詩人原作“門前長流水,牆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縈回百餘步”的內涵。
詩廊立石38塊,由國內名家書寫,行、草、篆、隸齊全,既可以欣賞白居易的名作,又可以領略書法藝術之美。白園為紀念性園林,園內建築古樸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徑通幽。
[旁注]
發願 發起誓願之意。又稱發大願、發願心、發誌願、發無上願。總指發求佛果菩提之心;別指完成淨土,以救濟眾生之心。蓋菩薩所發之願,有總願、別願、淨土成佛願、穢土成佛願等,種類甚多。於淨土宗,誓願往生淨土者發遣自己修善,此發願往生之心,稱為回向發願心。
龍門二十品 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20尊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武周 (690~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王朝。690年9月9九日,武則天廢黜唐睿宗李旦稱帝,襲用周朝國號,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改元天授,史稱武周。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後掌權40多年。曆史上一般不把武周視為單獨的朝代,慣例上把武周計入唐朝。
白居易 (772年~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我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而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武則天 (624年~705年),是我國唐朝一位女政治家和詩人,我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14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後,唐中宗、唐睿宗時為皇太後並臨朝稱製,後自立為皇帝,建立武周王朝。
[閱讀鏈接]
白居易放情於山水,賞玩泉石風月。因慕戀香山寺清幽,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並把這裏作為了自己最終的歸宿。
在他74歲時,和遺老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等6人結成了“尚齒七老人會”,後來,又有百歲之人李元爽,95歲的禪師如滿加入,號稱“香山九老”,終日吟詠於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寫下了許多歌詠龍門山水及香山寺的詩篇。
其中著名的有《香山寺二絕》:“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隨雲年往複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