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沃土——西部風景區1
在我國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多樣,氣候帶垂直分布明顯,動植物種類千變萬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絢麗多姿,富有魅力。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其間夾著富裕的盆地。
這裏有廣袤而富饒的高原,藍天白雲之下,鳥語花香、牛羊成群;鬼斧神工的沙漠綠洲裏,具有別樣風情。地貌包括幾乎所有的類型,有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浩如煙海的大漠戈壁、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波濤洶湧的九曲黃河及山水洞林石一體的喀斯特地貌等。
其中主要的景觀有酉陽桃花源、佛寶古鎮、金佛山及白色的冰川世界貢嘎山等。真是天壤相接,風光無限,是我國西部綜合自然風景區的典型代表。
別有仙境——酉陽桃花源
酉陽桃花源位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在酉陽縣城外,有一石灰岩溶洞,洞前的桃花溪水自洞內流出,清澈見底,嘩嘩地流入泉孔河。
此地集桃源文化、巴人文化、民族文化、土司文化、桃源風光於一體,完全展現出隱逸古樸的和平田園風光,是武陵酉州的一朵奇葩。
當溶洞內的水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鍾乳石、石幔和石花等。洞頂的鍾乳石與地麵的石筍連接起來了,就形成了奇特的石柱。
明代無名氏在洞壁題刻絕句一首:
洞前流水渺漫漫,洞裏桃花漸漸殘。
曼倩不來漁父去,道人閑倚石闌幹。
高大雄偉的石牌坊上,鐫刻著著名詩人流沙河題寫的“時光隧道今通古,桑竹田園主娛賓”和“無影無蹤漁郎路誌,有根有據陶令文章”兩幅楹聯。
逆桃花溪入洞,洞內鍾乳倒掛,千姿百態,好似觀音坐蓮、燃燈古佛、宮廷玉燈、銀山雪海、飛禽走獸,無不令人歎為觀止。
洞中滴水如珠,叮咚有聲好似銅壺滴漏在石鍾和石鼓上輕叩,聲音清脆悅耳,此乃洞中八景之一的“石鳴鍾鼓”。
大酉洞中石壁石刻頗多,因年代久遠皆模糊難辨。唯洞尾左側高處,摩崖石刻“太古藏書”四字遒勁有力,清晰猶存。
洞口的高處,是由著名作家馬識途題寫的“桃花源”三個大字。學者專家認為這裏就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原形。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直是人們心中世俗喧囂之外的淨土。
大酉洞長百餘米,有溪水淙淙,秋冬不竭,沿洞右側流出,注入酉陽河。
溯溪入洞,兩岸牆立,半裏許,豁然開朗,別有一天地。其中田10餘畝,四周環山,皆峭壁,仿佛與世隔絕。因此,清代地方誌《酉陽州誌》稱此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
洞頂,鍾乳懸掛,錯落有致,水落珠璣,叮咚有聲。乳石形態各異,或人或物,亦禽亦獸,憑人之興,隨形賦名。
左右石壁有許多篆刻題詠,皆因年代久遠,蝕損莫辨。唯洞後左壁上,清代酉陽知州羅升梧手書的“太古藏書”4個鬥大的楷體字,仍清晰可見。
關於藏書一事,清代《酉陽州誌》記載有一詩,說秦始皇焚書坑儒,鹹陽書生背著書籍,逃進武陵山區,將所負之書盡藏此洞中。
洞外幽洞通天,溪自澗出,桃林夾岸,落英繽紛。洞內溪水淙淙,鍾乳懸掛,水落珠璣。穿過桃源洞,眼前豁然開朗,別有天地。這裏有較完整的溶鬥,岩壁高,溶鬥盆地麵積大,土地平曠、阡陌縱橫、良田美池、村落點布。
洞內盆地有一口終年不枯的泉眼,崖壁上若幹小溶洞中,有泉水飛瀉。桃花溪彙泉而成,溪水穿大酉洞流出,清澈見底,落英繽紛,溪畔有古雅的“問津亭”,為四角木質小亭。
桃花源景區由古桃源、伏羲洞、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酉州古城和桃花源廣場等部分組成,是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文脈原型,是後世人們遠離塵世喧囂、步入秦晉田園、探尋地質奧秘、回歸綠色天堂的理想場所。
桃花源景區入口處是一片茂盛蔥鬱的桃樹林,一條清淨小溪潺潺流過,若是待到陽春三月,便正應了詩中那句“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行人慢慢走入洞穴,靜聽岩壁滴水落珠之聲,忽覺一股脫俗之意,再前行便是豁然開朗的田園景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在一瞬間,便恍若隔世,返璞歸真。
美池中有一個小島,名桃花島,島上有一個小亭。水池後,有一座小村,名叫潛村,潛村實則為一座小小的酉陽民俗博物館。
桃花源的盡頭,分布有玉盤仙跡、有字天書、天池、秀才看榜、巴人棧道、逍遙洞等景區。往回走,桃花源的最中間是精致的避秦莊,得名於“自雲先世避秦時亂”。避秦莊旁邊是十二生肖及大片桃林。出景區處,有陶然閣和拙村。
桃花源的水源自伏羲洞的地下水。伏羲洞位於桃花源風景區內的金銀山腳下。伏羲洞是我國麵積最大、景觀最美的洞穴之一。洞內有暗河,為桃花溪的源頭。洞內石鍾乳叢生,怪石林立,形態各異。
金銀山位於酉陽縣桃花源鎮桃花源社區,為古桃花源景區西麵屏障。森林公園的山體以“奇、秀、險、俊、雄、美”而知名,植被以“豐富多樣、原始珍稀”而見長,水體“清澈見底、甘甜醇美”,洞穴“雄奇、神秘”,到處是青山綠水、英英綠草、茫茫林海和鳥語花香,可謂一個巨大的天然物種寶庫。
龍潭古鎮位於重慶東南武陵山區腹地,龍潭因伏龍山下兩個狀如“龍眼”的汆水洞常年積水成潭,古鎮自“龍眼”之間穿過,形如“龍鼻”,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