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沃土——西部風景區1(2 / 3)

從宋朝至清朝600餘年的“蠻不出洞,漢不入境”土司統治政策,造就了龍潭這1000年古鎮獨有的建築藝術和神奇的民族文化。

古鎮順湄舒河而建,規模龐大,保存完好。後存的石板街被磨蹭得光可鑒人,青幽如玉,古老的海生物化石時隱時現。多座土家吊腳樓翹角飛簷,形態美觀。街上店鋪林立,巷道相互連通。封火牆壁壘森嚴,氣勢恢弘。四合院古樸幽靜,頗具特色。

桃花源是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是武陵酉州的一朵奇葩。

[旁注]

巴人 古代大致以重慶為中心,西達四川東部,東達湖北西部,北達陝南,南及黔中和湘西地區通稱為巴國,居息繁衍在這個地域內的古族被通稱為巴人。

冉天育 明朝酉陽宣慰使,著有詩編《詹詹言集》。冉天育作為酉陽土司家族文人的傑出代表,詩文創作較為豐碩,題材包括山川景物、軍旅征戰和朋友唱和等。

觀音坐蓮 指觀音菩薩,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盤坐於蓮花之上,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

燃燈古佛 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或稱為錠光佛。又作定光如來、錠光如來、普光如來、燈光如來。在佛經中所記載的許多佛﹑菩薩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

知州 我國古代的官名。宋朝以朝臣充任各州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明、清以知州為正式官名,為各州行政長官,直隸州知州地位與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當於知縣。

陶淵明 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著名詩人、文學家、辭賦家和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人。他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他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閱讀鏈接]

伏羲洞的由來,要從一塊有著一個美麗愛情故事的巨石說起。那是在混沌初開的洪荒年代,洪水滔天,世上要快沒有人了,隻剩下一個叫伏羲的哥哥和一個叫女媧的妹妹。

為了人類繁衍,必須要兄妹成親,但妹妹不同意。他倆就共同商量了一個辦法,一人各拿一麵石磨,各站一個山頭,同時將石磨從高山滾下,如果石磨分開就不能成親,如果石磨合在一起,就表示天上玉皇默認兄妹可以成親。

最後,這兩麵石磨滾到了一起,留下了一塊巨石,並在地上砸出了一個大洞,故名“伏羲洞”。

納祥送吉——四川佛寶

福寶古鎮又名佛寶鎮,古鎮始建於元末明初,至明末清初已“積眾數百家,可為巨鎮”,成為大漕河流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建鎮時因交通極不方便,謀生艱難,故以廟宇興場,得以取名佛保場,後因在一次大火後重建,在正街上挖得一直巨大鵝卵石,後改名為“佛寶新場”。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福寶場”。

福寶古鎮依山傍水,五橋相通,三水相彙,鎮周青山翠迭,河岸綠竹搖風。回龍街是全鎮保存最完整的一條古街,排排吊腳木樓隨山勢起伏,錯落有致。

房舍多為明清風格的木結構建築,灰瓦、白牆、青石板的天井,間有回龍橋、三宮八廟等古建築掩映其中。

佛寶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東南部,地處四川盆地南緣,是大婁山北脈尾部的原始森林區。有山雄、水奇、石奇、林茂等特點。

佛寶風景區屬亞熱帶暖濕氣候,自然條件優越,植被保存完好,是世界上同緯度罕見的常綠闊葉林區。景區內為丹霞地貌,諸多峰嶺露出的紅色砂岩與綠色森林巧妙配合,相映成趣。由林海、竹海、峰巒、飛瀑、古寨、原始風情等組成景點。

佛寶鎮上的回龍橋是溝通雙河半島與萬壽山交通的古橋,因跨越回龍河而得名。回龍橋建於1840年,橋拱中央鐫刻有一條龍,曾掛有一口青銅劍。原橋欄為歇山式房頂式樣,橋欄兩端雕有麒麟動物,後遭損毀。

回龍橋是大漕河流域最早的石拱橋,對本流域橋梁建設與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作用。

福寶大橋建於1966年,為版拱形空腹式結構,雄踞大漕河上,為合江東南部重要的公路橋梁。

福寶古鎮“三水相彙,五橋相通”,福寶大橋為5座橋之一,另外4橋是連接雙河半島與萬壽山的回龍橋、溝通雙河街與福華街的雙福橋、跨越天堂河的西河橋,架在劉家溝上的劉家橋。水顯靈秀,橋展風姿,古鎮才更加神秘、迷人。

佛寶鎮上有個土地廟,土地神源於遠古人們對土地權屬的崇拜。土地能生五穀,是人類的“衣食父母”,因而人們祭祀土地。

佛寶鎮上有個叫花營,叫花營,即丐幫住所。丐幫中的已婚男子稱化公,已婚女子稱叫花婆,小男丐稱花兒,小女丐稱花女,領頭的稱花頭。

他們單身行乞叫“討口”,集體到富家乞討叫”吃大戶”。後來這裏居住的乞丐除乞討以外,還打製爐灶,逢場天租給本街和鄉下上街賣小吃的商販使用。新中國成立後,叫花營消失。

吊腳樓是房屋的後部由木料或石料為支柱托起的木結構樓房。它是川南山地古民居的特色建築。福寶古鎮因是依山而建,隨水而陡纊故有許多吊腳樓,成為古鎮一道美麗的風景。這排氣勢雄宏的吊腳樓搭建在高峻的青石砌壁之上,支柱高挺,樓閣淩空,曆經數百年風雨而堅如磐石,被專家稱之為“吊腳木樓的經典之作”,“一尊壯麗輝煌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