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秀——東南自然名勝3(3 / 3)

百米高台為日光岩頂峰,加上圓台,號稱“百米高台”。淋浴天風,傾聽海濤,眺望遠處,水天一色,令人忘卻人世煩惱。從高台上看腳下的鼓浪嶼,各種風格的建築錯落有致,好像從這鋼琴之島上彈奏出來音符,凝固成一曲最浪漫的旋律。

從19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湧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雅的人居環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培養出一大批傑出的音樂家。

三一堂的建築獨具一格,呈十字立體式的罕見造型,四方八麵排水的黃瓦屋頂上,居中矗立著八角鍾樓,頂尖的十字架高聳雲天。紅牆裝飾著流暢的三角形線條,四麵敞開12道大門、16扇窗戶極為寬大,具有通風、采光、疏散的實用特點。

海天堂構位於鼓浪嶼福建路38號,“海天堂構”老別墅是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範之作。門樓是典型中國傳統式樣,重簷鬥拱、飛簷翹角。前後兩側的樓宇,普遍采用古希臘柱式,窗飾大都為西洋風格,但牆麵與轉角又是中國雕飾。

萬石山在廈門市區東部獅山北麓,緊依廈門市區,景區內山山相連、山水相依、峰巒起伏、景色奇秀,濃蔭蔽天,幽靜清雅。主要景點有萬石岩、太平岩、醉仙岩、廈門園林植物園、和虎溪岩等。

萬石岩在萬石水庫以南,舉目皆石,大小重疊,有的危如累卵,有的穩如泰山,連綿延亙,象鼻峰則像一頭大象朝天伸著長長的鼻子。古人石刻“萬笏朝天”、“石浪排空”生動地描寫出萬石岩的奇景。

太平岩在萬石岩上方,林壑幽美。建於唐代的太平岩寺幾度興廢,現存寺廟是仿照原樣重建的,有正殿、偏殿。殿前的樓閣稱“蟾宮”,現為“茶人之家”,供人們品茗。

寺廟附近有4塊岩石構成形態像開口歡笑的景觀,上題“石笑”兩字,還有古人詩刻。

醉仙岩在萬石湖西南山上,與萬石岩遙遙相對,因山勢如仙人醉倒,故名。岩頂巨石則像一隻蹲著的駱駝,故稱為“駱駝峰”。醉仙岩有醴泉洞、天界寺、黃亭、長嘯洞、曠怡台等景點。

天界寺始建於清初,舊時寺中每天拂曉要敲鍾108響,聲浪遠播,扣人心弦,人稱“天界曉鍾”,寺因此得名。

長嘯洞為臨近絕頂的一個天然岩洞,站在洞口高聲一呼,山鳴穀應,餘音不絕。岩頂是曠怡台,在台上放眼四望,青山碧海,一覽無餘。

虎溪岩的景點命名借用廬山的“虎溪三笑”典故。東晉時,慧遠和尚等人在廬山東林寺結白蓮社,慧遠每次送客都以不過溪為約,否則虎就吼叫,故名虎溪。

從“先露一芽”的石刻旁拾階而上,滿山岩石,大若虎踞,小如羊蹲,奇險天成,石壁上刻著“漸入佳境”4字。登上一塊巨石之頂,就可以看到一條3米寬的石溝,這就是虎溪。溪上架著弓形石橋,即渡虎橋,又稱“仙人橋”。

過橋可以看見巨石上刻著“三笑”兩字,三笑石後為東林寺,是明萬曆年間廈門詩人池顯方所建。因南麵有玉屏山,又稱玉屏寺。

寺右有夜月洞,又名伏虎洞,洞頂刻“嘯雲”兩字,洞中泥塑老虎雙目炯炯有神,虎溪岩因此成了當地人中秋賞月的最佳去處。

萬石蓮寺建於明末康熙年間,靖海侯施琅重建,大雄寶殿及禪室僧房與嵯峨巨石相映帶,清幽典雅。

萬石植物公園是獨具一格的公園和植物園的結合體,辟有棕櫚、竹類、蘭花、盆景、藥用植物等20多個植物區、圃和展覽室、栽培數以萬計熱帶、亞熱帶植物,因富於科研成果而聞名海內外。

萬石山中,有著名的廈門園林植物園,植物園園內設有鬆杉園、棕櫚島、玫瑰園、引種馴化區、藥用植物園、多肉植物區、蘭花圃等20多個專類園和種植區。已經引進熱帶、亞熱帶園林植物3000多種,其中有被人們稱為“活化石”的水杉、銀杏和世界三大觀賞樹中國金錢鬆、日本金鬆、南洋杉及其他奇花異草。

[旁注]

鷺江 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內。鼓浪嶼和廈門島之間的海域,海麵上常有很多美麗優雅的白鷺盤旋飛翔,故稱之為鷺江。

中華白海豚 又稱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是世界上78種鯨類品種之一,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見於我國東海,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

文昌魚 脊索動物,外形像小魚,體側扁,長約0.05米,半透明,頭尾尖,體內有一條脊索,有背鰭、臀鰭和尾鰭。生活在沿海泥沙中,吃浮遊生物。文昌魚是福建廈門的名貴特產,俗名“鱷魚蟲”。

慧遠和尚 (334年~416年),即慧遠大師,俗姓賈。精通六經及老、莊之學。21歲時,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悟而出家,以弘法為己任。後入廬山,喜其清幽,遂結茅為舍,講《涅槃經》,又鑿池種蓮,因號蓮社,為我國蓮宗之始,是改變我國信仰體係的一代傑出佛教領袖。

中國金錢鬆 為著名的古老殘遺植物,是我國特產樹種,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種。由於氣候的變遷,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金錢鬆滅絕。隻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少數地區幸存下來,繁衍至今。

林爾嘉 字菽莊、叔臧,別名眉壽,晚年號百忍老人。原名陳石子,是廈門抗英名將陳勝元五子陳宗美的嫡生長子,6歲時才過繼給台灣板橋林家。林爾嘉自幼聰敏好學,成年後關心國家富強,提出改革經濟發展實業的設想。

鄭成功 (1624年~1662年)名森,字明儼,幼名福鬆,明末名將、民族英雄。南明皇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永曆帝封延平王。1661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軍隊,收複台灣。

施琅 (1621年~1696年),字尊候,號琢公,明末清初軍事家。原為鄭芝龍和鄭成功的部將,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1683年率軍渡海統一台灣。

[閱讀鏈接]

1661年4月,鄭成功經過充分準備,率戰船數百艘,官兵25000人,從金門科羅灣出發,收複被荷蘭侵占38年的台灣,並曆奮開發台灣。鄭成功於1662年7月病逝於台灣,年僅39歲。

300多年來,閩台人民十分敬仰鄭成功,尊他為民族英雄,台灣人民尊他為“開台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