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風骨——落葉喬木林2
植物黃金——張家界杜仲鄉
在緊挨著湘西天門山的一座大山叫崇山,在這座山裏的一個小山村裏住著一戶人家,隻有母子二人。兒子名叫李厚孝,為人孝順、善良、忠厚、老實。
有一天,家裏的六旬老母突然患病,臥床不起。厚孝趕緊請來郎中為母親診治。可老母服藥數帖後,病情未見好轉。這可把厚孝急壞了。
郎中告訴他,要想治好老母親的病,必須得去山崖上采回一種靈芝草才行。厚孝聽後,立即背上藥簍,拿著鋤頭,就往崇山攀去。
崇山山路奇險,峭壁如削、高聳入雲。可為了給老母治病,厚孝哪裏顧得上這許多。他攀岩越塹,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在一處峭壁上采到了靈芝草。
看著手裏的靈芝草,厚孝激動萬分,在下峭壁的時候一不小心朝著山下滾去。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厚孝慢慢蘇醒過來,摸摸靈芝草還在,心裏就放心了。他想趕快把靈芝草帶回家給老母治病,卻怎麼也起不來,腰腿疼得直鑽心……他隻得依靠在旁邊的一棵樹上休息。
天很快黑了下來。朦朧間,厚孝聽到了鶴鳴聲。他睜眼一看,麵前站著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厚孝掙紮著求救道:“老爺爺幫幫我,我得趕緊回家給老母親送藥……”
“孩子,腰傷得不輕啊!不要動,我給你治治。”老者邊說邊從懷中掏出一個小葫蘆,伸手從樹上剝了一塊樹皮,並從樹皮折斷處剝出細絲,塞進葫蘆搖了三下,樹皮就立刻化成了水。老者把這水給厚孝服下。
神奇的是,不一會,厚孝的腰就不疼了。厚孝正暗暗納悶,老者忽然哈哈大笑,扶起他說:“孩子,快回家吧,你的老母親還等著用藥呢!”厚
孝握著老人的手,千恩萬謝,定要老人留下姓名。
老者隻是笑了笑,指著那棵大樹吟道:
此木土裏長,人中亦平常。
扶危祛病魔,何須把名揚!
之後便騎上白鶴,飄然遠去。
厚孝望著老者遠去的背影,並不解詩中何意,又因心中掛念老母就立刻回家了。到家後,將靈芝給老母服下,果然藥到病除。
因心中感念老者的恩情,幾天後,厚孝又來到了那棵樹下。隻見樹上長滿了橢圓狀有鋸齒的綠葉,樹粗且直。厚孝口中喃喃念著老者留下的那四句詩……啊!
莫非那詩指的是“杜仲”二字?此木土裏長,“木”旁放一“土”是“杜”;人中亦平常,“人中”合起來“仲”。厚孝回想當時的情景,莫非這種樹的樹皮能治腰傷?
厚孝十分驚奇,剝下一塊樹皮帶回家中。正巧,村裏有個人扭傷了腰,厚孝把樹皮煎了給村民服下,果然有效。於是,人們就叫這種樹為“杜仲”。
關於“杜仲”名稱的由來,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據說,在很久以前,湖南洞庭湖畔的貨物還主要是靠木船運輸的,而木船得靠人力拉纖才得以前行。由於成年累月地低頭彎腰拉纖,纖夫們大多患了腰膝疼痛的頑症。
纖夫中有一個心地善良的青年人,名叫杜仲。杜仲深深感受到纖夫們所受的痛楚,因此他一心想找到一味藥來解除纖夫們的疾苦。於是,他告別了父母和同伴,離家上山采藥。
有一天,杜仲在山坡上遇到一位采藥的老翁。他滿心歡喜地上前拜見,可老翁頭也不回地走了。
杜仲一下子就急了,算算離家已二十一天了,母親給準備的口糧也已吃光了,可還是沒有找到那樣一種藥物。想想同伴們,杜仲又疾步追上前拜求老翁,並向老翁訴說了纖夫們的疾苦。
老翁被杜仲的真情感動,從藥簍中掏出一塊能治腰膝疼痛的樹皮遞給他,並指著對麵高山對杜仲言道:“山高坡陡,采藥時可要小心哪!”
杜仲連忙稱謝,拜別了老翁後,沿著山間險道向老翁所指的高山攀登而去。
半路上,杜仲遇到了一位老樵夫。老樵夫聽說杜仲要上山頂采藥,連忙勸阻:“孩兒,此山巔飛鳥難過,猿猴難度。這一去怕是凶多吉少啊……”
杜仲一心要為同伴們解除疾苦,毅然向山頂爬去。到半山腰時,肚子餓得咕咕叫,杜仲心慌眼花得突然翻滾下來……
萬幸的是,杜仲的身子懸掛在一棵大樹上。過了些時候,他清醒過來,發現身邊正是他要找的那種樹,高興得拚命地采集。最後,他精疲力竭,昏倒在山崖下,被山水衝入洞庭湖中。
洞庭湖畔的纖夫們聽到這一噩耗,立即結伴尋找。人們找到了杜仲的屍體時,他還緊緊抱著一捆采集的樹皮。纖夫們含著淚水,吃了杜仲采集的樹皮,果真,腰膝疼痛好了。為了紀念杜仲,人們就將這種樹及其樹皮叫做“杜仲”。
杜仲,又名絲連皮、扯絲皮、絲棉皮、玉絲皮、思仲等,屬落葉喬木。其樹形整齊,枝繁葉茂,樹皮灰白,折斷樹枝可見銀白色膠絲。樹高可達20米,小枝光滑,呈黃褐色或較淡,有片狀髓。皮、枝及葉均含膠質。
杜仲單葉互生,橢圓形或卵形,長7至15厘米,寬3.5至6.5厘米。葉先端漸尖,基部廣楔形,邊緣有鋸齒。幼葉上麵疏被柔毛,下麵毛較密,老葉上麵光滑,下麵葉脈處疏被毛。葉柄長一兩厘米。
杜仲花單性,雌雄異棵,與葉同時開放,或先葉開放,生於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內,有花柄,無花被。雄花有雄蕊6至10枚;雌花有一裸露、延長的子房,子房一室,頂端有兩叉狀花柱。翅果卵狀長橢圓形而扁,先端下凹,內有種子一粒。花期四五月,果期9月。
杜仲為我國特有樹種,野生資源稀少。其以樹皮入藥,也稱杜仲,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
杜仲藥材呈平坦的板片狀或兩邊稍向內卷,大小不一,厚3至7毫米。外表麵淡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明顯的皺紋或縱裂槽紋;有的樹皮較薄,未去粗皮,可見明顯的皮孔;內表麵暗紫色,光滑。
質脆,易折斷,斷麵有細密、富彈性的銀白膠絲相連。氣微,味微苦,嚼之有膠狀殘餘物。以皮厚而大,粗皮刮淨,內表麵暗紫色,斷麵銀白膠絲多而長者為佳。
杜仲為我國名貴中藥材之一,其藥用曆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就將杜仲列為上品。謂其:
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久服,輕身耐老。
《本草綱目》中也稱其:
其功效補肝腎、強筋骨、調血壓……上焦之濕非杜仲不除,中焦之虛非杜仲不去,下焦之熱非杜仲不利。
杜仲雌雄異棵,生長速度極慢,要生長十幾年才能開花結果。杜仲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及南部各省的山地林中,河南、陝西、甘肅等地均有栽培。
杜仲喜陽光充足、溫和濕潤氣候,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丘陵、平原地區都可以種植,也可利用零星土地栽培。
以杜仲初春芽葉為原料可以製作杜仲茶。杜仲茶是一種茶療珍品,為我國名貴保健藥材,具有降血壓、強筋骨、補肝腎的功效,同時對降脂、降糖、通便排毒、促進睡眠效果明顯。杜仲由於藥用價值高,並且用途廣,所以它又被人們譽為“植物黃金”。
此外,杜仲也是非常古老的樹種。在地球上已發現的杜仲屬植物多達十幾種,可是在第四紀冰川侵襲時,歐亞及北美大陸的眾多杜仲植物相繼滅絕,隻有在我國中部山區由於複雜地形對冰川的阻擋,使得少數杜仲幸存下來,成為地球上杜仲科杜仲屬僅存的孑遺植物。杜仲對研究被子植物係統演化以及我國植物區係的起源等諸多方麵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在整個地球上,隻有我國中部的武陵山脈一帶才能見到天然的野生杜仲,資源極少。其藥材主產於四川、陝西、湖北、河南、貴州、雲南等地。
由於杜仲的表皮是草質的,內有韌性較強的銀白膠絲相連,剝皮後可再生。隻要保護好母樹,便可以經常剝皮,一年一次。
采集時,一般采用局部剝皮法。每年清明至夏至間,可選取年份在15至20年以上的植棵,按藥材規格大小,剝下樹皮,刨去粗皮,置通風幹燥處曬幹即可。
我國張家界,是世界最大的野生杜仲產地,是有名的“杜仲之鄉”。一棵棵高大的杜仲樹,是那樣的堅毅挺拔,那樣的富有生機。茂盛的樹冠中可見粒粒果球。樹枝都向外探,它們枝枝相溝通,葉葉相覆蓋,仿佛在上空形成了一道綠色的穹頂。
清晨的陽光透過這些綠葉和它們的間隙,零零碎碎地灑在地麵上,在散發著潮潤泥土味的空氣中滲透著自己的光亮。夏天遮天蔽日,為人們帶來涼爽。
張家界早先並不叫張家界,叫青岩山,那時,青岩山上也沒有姓張的人家。為什麼後來又叫它張家界呢?這事兒,還和杜仲有關呢!
相傳,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濫殺功臣。留侯張良便想效法當年越國範蠢,隱匿江湖。可是到那裏去好呢?
一輾轉登上了青岩山。這裏別有天地,正是張良要尋求的。“世外仙境”。從此,他便在這裏隱居下來,修行學道,並留下了一脈張氏子孫。
據說,張良為了讓青岩山水更美,曾在青岩山南側植了7棵杜仲樹。這7棵杜仲樹長得又高又大,就象7把巨傘,撐在半山腰。
許多年後的一天,一個叫張萬衝的官吏,上青岩山遊玩。當他看到這7棵杜仲樹,象巨人般立在那裏,頓起邪心,便想以這7棵樹為界,把青岩山這塊神奇的土地,通統劃為己有。
於是,他請來一名雕刻匠,要他在每一棵樹上雕刻一個大字。這雕匠刻呀、雕呀,七七雕了四十九天,才刻成7個大字:“指揮使張萬衝界”。
有一天,獵戶張家雄進山趕老虎,從7棵杜仲樹下路過,他見每棵樹上都流著黃水,如淚人一般。張家雄最初感到驚奇,不知道杜仲樹為什麼會流淚?
後來他看到了“指揮使張萬衝界”7個大字,才恍然大悟,頓時火冒八丈,猛地拔出獵刀,“嚓嚓”幾刀,將“萬衝”兩字,改成了“家雄”。
張家雄的這一舉動,寨民們齊聲叫好,隻有張萬衝氣急敗壞,暴跳如雷。他調來親兵,把青岩山一帶圍得水泄不通。他把寨民趕到杜仲樹下,聲言要用大家的人血染紅那7個大字。
危急時刻,隻見7棵樹幹突然噴出7股桶大的黃水,直朝著張萬衝的人馬射來。一霎時,狂濤巨浪,鋪天蓋地,把張萬衝和他的兵馬一齊卷進金鞭溪去了。
這時,猛聽得雲頭上有人發下話來:"寨民們聽著:此地本是天造地設,人間仙境,哪能容得張萬衝這個不肖子孫橫行。吾神已將他葬入海底。此地現歸張氏共同所有,永世永代生息!"
說罷,他將拂塵往7棵杜仲樹上一指,隻見7棵杜仲樹上立即現出了“人間仙境張家界”7個金燦燦的大字。眾人抬頭一看,隻見那仙人正是張良。因為是張良仙人賜名,此後,人們便把青岩山叫做“張家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