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是“常讀常新”的,方向對了,走得慢點沒關係。其實,真正地“懂”經典,並不是中小學階段必須解決的任務。真正的“懂”,也許需要用人的一生,需要生活的檢閱與曆練。但是,前提是要播下好的種子,可以隨時就事,因為經典是經世致用之學。種子的生發可以根深蒂固,青少年時的教育會影響人的一生。將經典鑲嵌在學生的腦海,將經典的大“義”植入青少年心底,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反之,錯過最佳時機,到了成年階段,個體已經形成固定的思維,再接受價值教育,就如苗木嫁接,或許可以成活,但是難擋風雨。此即所謂“時過然後教,則勤苦而難成”。於是,弊端就開始顯現,或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或上無信念,下無底線。
關於讀經典的方法,有人提出可以“不求甚解”,也有人甚至把它作為不懂經典而教授經典的理由,這是有嚴重問題的!經典富有能量,最怕鬱結,需要加以疏導而不失其正。所以,青少年的經典教育,不是講,也不是不講;不是解,也不是不解;不是懂,也不是不懂。那麼,到底是什麼?是適時啟發。何時啟發?師長應有切實的把握,這其實對師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事實上,也隻有了解孩子且內心真正強大的人,方可為人師、為人長。
這套讀本采用了不同的編寫方法,我們將之稱為“以經解經”。首先,我們“請孔子講解《論語》”,這一定是最佳的選擇,因為答案往往就在問題之中。所以,我們盡量經經相參,這就像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為《論語》作注。其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曆代都有學者對經典有所闡發,有影響力的經典注本是我們參校的主要對象。最後,關於語言的表述方式,我們傾向於淺近文言。淺近文言接近文言,靠近經典,可以搭起經典與今天之間的橋梁,更能呈現民族語言的雅致與情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過去的,也是未來的。也許,開始讀時,可能不如白話文“通俗”,然而,假以時日,不斷涵泳,就會發現其中有白話文難以承載的氣蘊和力量。不能因其雅正高遠而往下拉,應該因此仰望和追隨。我們認為,這也是讀經典應有的基本認知。
三、人人學、全民學。
經典教育的主體是受教育者。經典教育不同於一般教育,讀誦詞章已不是“本”而是“末”,教育者本身必須承載道德,做學生行為的榜樣。隻有真正言傳而且身教,才能更好地傳承與傳播正確價值觀,經典教育才有效果,才有力量,經典才能像細細的春雨那樣,“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學生鮮活的生命。這就要求老師、家長首先要深解經典義趣,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當下,最嚴重、最緊迫的問題,恰恰是教育者需要強化讀經的基礎,整個社會需要解決經典教師短缺的問題。雖有困難,但並非無法解決,這恰是對師長的考驗。這就像孔子一貫主張的欲正人先正己,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哪能不先做到?要求別人學,自己哪能不先學?隻有學,才可以教。
為此,我們另外編寫了《斯文在茲——〈論語〉講讀》,作為教師用書,為老師、家長盡快走近經典提供幫助。試想,若是引領方向的人方向不明,有多麼可怕!所以,當下最關鍵、最迫切的,就是教師以及家長帶頭學習經典。大家一起學,才能人人學、全民學,經典教育才能達到理想效果。通過經典教育,可以培育全社會的共同理想,實現民族的偉大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