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武縣地處秦隴要隘,曆來宗教祭祀活動頻繁。唐代秦王李世民曾在此立碑,超度和悼念陣亡將士;清乾隆、道光年間,曾兩次考取道官職銜的文氏家庭,仿效道士之法,在家族中創建了做道場的組織,下傳四代,後逐漸擴展流傳。
在200多年的演進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間藝術,逐漸形成一套嚴格的儀式和規程。
做道場者稱為醮士,是非僧非道的農民,不出家,不修齋。鄉鄰間遇喪事,他們被請去做道場,收取一定的報酬。
民間稱道場活動為“打醮”或“齋醮”。可分為“清醮”和“薦亡醮”兩種。“清醮”以祭祀神靈為主,一般在廟會廣場做朝聖、慶誕、祈雨求豐等活動。“薦亡醮”包括薦亡遷葬、祭祖祝壽等醮事,以超度故人為主,兼祭神靈。而祝壽醮的醮主必須是德高望重的老者。
醮班一般由七八人組成,醮士要淨手浴身,頭戴道冠,身穿黑、藍、黃三色法服,其中黃色道袍上有陰陽八卦符號,按不同角色操不同樂器,按不同儀程誦不同經詞韻調。
長武道情按進行時間長短,分為四天三夜的“成規醮儀”、三天兩夜的“起落醮儀”和一天半的“站靈醮儀”。
道場唱詞的詞格靈活多變,自成格局,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乃至十七言自成一句者。唱詞中有大量虛詞襯句。
長武道情音樂樸素、淒婉,情緒悲哀。伴奏樂器有管、笛、鼓、鐃鈸、漁鼓、簡板和一些小打擊樂器。在以“行樂”形式出現時,演奏的曲牌多為當地群眾所熟悉的民間器樂曲,如“擔水”、”柳青娘”、“繡八仙”、“菩薩登台”、“西風讚”、“小開門”、“祭靈”等。
除此之外,陝西曲藝還有陝西曲子、陝南漁鼓、陝西花鼓、陝南鼓詞、陝西獨角戲、陝西琴書、陝北梅花落、蓮花落、洛南鉸子書、金錢板、南宋清音、陝北二人台、陝北練子嘴、繞口令、丁家底子、評書,以及外來的相聲、山東快書、河南墜子、河南曲子、山東琴書、京韻大鼓、單弦和快板書等。
[旁注]
鼓子詞 宋代說唱藝術。和變文相類似,由韻文和散文相雜構成,篇幅較為短小,因此大多文簡而事略,每篇大約隻有10章左右的歌唱,因歌唱時有鼓伴奏而得名。最初表演形式分為隻唱不說和有說有唱兩種,後來又發展為說唱相間。
諸宮調 是宋金元時期的一種大型說唱文學,是從變文和教坊大曲、雜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集若幹套不同宮調的曲子輪遞歌唱而得名。又因為它用琵琶等樂器伴奏,故又稱“彈詞”或“弦索”。諸宮調為後世戲曲音樂開辟了道路。
秦瓊 唐代初期著名大將,勇武威名震懾一時。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功居於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間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
秦嶺 橫貫我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南部,經陝西南部到湖北、河南西部。秦嶺至淮河一線是我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秦嶺為黃河水係與長江水係的重要分水嶺。北側是肥沃的關中平原,南側是狹窄的漢水穀地。秦嶺還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
秦箏 又稱“古箏”,是我國一種傳統彈弦樂器。古箏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豐富,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箏在漢、晉以前設12弦,後增至13弦、15弦、16弦及21弦。古箏名曲有《漁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鴉戲水》、《漢宮秋月》、《蕉窗夜雨》等。
八卦 是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用“—”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圖式,叫做八卦。八卦相傳是伏羲所造。八卦代表了我國早期的哲學思想,除了占卜、風水之外,影響涉及中醫、武術、音樂、數學等方麵。
[閱讀鏈接]
陝西曲子,又名“清曲”、“眉戶”、“坐唱曲子”、“板凳曲子”、“迷胡”、“悶葫蘆”等。
陝西曲子分兩大類,一類是清客曲子,又稱“書香派”,係文人雅士茶餘酒後消遣怡性、聚友娛樂之用,有“室內雅樂”之稱。其流傳較廣的有《孔子哭顏回》、《訪友》、《伯牙奉琴》、《文王訪賢》、《摔琴》、《農山言誌》等。
另一類是江湖曲子,又稱“江湖派”,係賣唱藝人所用,其代表曲目有《張連賣布》、《二姐娃做夢》、《兩親家打架》、《狐狸鬧館》、《克財鬼變驢》、《鰥夫上墳》、《寡婦驗田》等。
陝西曲子按流行地域分為西路曲子、東路曲子、陝南曲子、陝北曲子。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