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風采——獨特神韻4(2 / 3)

昆曲 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宛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昆曲以鼓、板控製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板胡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許多地方戲曲和曲藝,如河北梆子,評劇、豫劇、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的。在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中,各地區的板胡善於表現各自不同的風格,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閱讀鏈接]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台區、勉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乾縣、禮泉、富平、涇陽、三原、臨潼一帶的稱“北路秦腔”,即“阿宮腔”,也稱“遏宮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

西路亂彈流入四川後,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彙,又采用四川語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即彈戲;東路亂彈在京劇、晉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形成過程中也起至重要作用。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麵都稍有差別。

形式多樣的陝西曲藝

陝西曲藝源自古代神話、傳說、故事、笑話、民間歌謠和樂舞百戲,繼承宋元說書、鼓子詞、諸宮調、散曲的傳統,經明清的再發展有了進一步繁榮。

在多種曲藝形式中,靜板書、陝南孝歌、榆林小曲、長武道情等最富有陝西地方特色。

靜板書主要流傳於洛南縣,又稱“洛南靜板書”或“洛南說書”、“洛南三弦書”。因以唱為主,不伴奏,樂器隻奏過門,故名“靜板書”。

靜板書源於勸善調。由於各地方言語音不同,在流行過程中,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東、西、北三路靜板書。

東路靜板書流行於三要、古城等地,為洛南說書時間較早的一路,演唱風格以悲哀見長,更接近於勸善調,人稱側調;北路靜板書較晚於東路,流行於零口、石坡、柏峪寺等地,曲調平而優雅故又名平調,民間亦有高調之稱,即不悲傷不歡樂;西路靜板書流行於洛南縣景村、八裏村、廟坪等地,形成時間晚於北路,曲調歡樂流暢。

洛南靜板書的曲目內容,分神話故事、曆史故事和民間生活故事三類。

神話故事的代表書目有《湘子歸山》、《八仙慶壽》、《二仙成聖》、《六堂上壽》、《觀音堂》等;曆史故事曲目有《朱洪武牧牛》、《唐王探秦瓊》、《戰呂布》、《火燒戰船》、《長阪坡》、《楊八姐盤店》。

民間生活故事曲目有《瞎子告狀》、《小女婿》、《小媳婦》、《怕婆娘》、《閨女算賬》、《二姐觀燈》、《小夥做夢》等。

靜板書所用樂器有三弦、板胡、大鑼、小鑼、鐃鈸、梆子、鼓板、雲陽板等,以三弦為主奏。

陝南孝歌是陝南民間喪禮中的一種演唱形式,俗稱“喪歌”,古稱“挽歌”。它主要是陪伴靈柩過夜中演唱的長篇敘事性民歌。主要流行於漢中、安康、商洛三地以及沿秦嶺北麓關中某些地區,隨地域不同其風格、內容也各異。

孝歌以唱為主,大多反映民間傳說和曆史故事,褒獎孝行、棄惡揚善之類。也有群眾口頭即興創作的孝歌。

內容有:《父母恩情難得報》等是勸善行孝的;《壹拾貳古人》、《三十六古人》、《三十六朝綱鑒》、《曹安殺子》等是敘述曆史故事的;《五更單身》、《五更哭》、《丈夫一命歸西天》等曲目是敘述單身男女獨處之苦的故事。較長的《朱氏割膽》有200多句唱詞。

唱孝歌時,用打擊樂器一鼓一鑼,也叫“打喪鼓”。孝歌的音樂內涵豐富、節奏千變萬化,調性色彩對比強烈。

榆林小曲是流行於陝北榆林城內的一種清曲坐唱,也叫耍絲弦的。因演唱形式隻限榆林,所以叫“榆林小曲。”榆林小曲唱詞結構和民歌相似。其音樂分唱腔和器樂曲牌兩部分。小曲演唱形式簡單,輕便、靈活,不化裝、不表演,不用舞台和道具,但必須有伴奏。

伴奏樂器主要有揚琴、琵琶、秦箏、三弦、京胡等,碟子是其唯一的打擊樂器。小曲內容以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為多,其中描述離愁別緒、男女情愛者占多數。

長武道情,是流傳於陝西長武縣境內的一種宗教性民俗祭祀活動。以吟唱為主,一些段落帶有說唱性,有些部分具有一定的舞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