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風采——獨特神韻4(1 / 3)

民間風采——獨特神韻4

譽為“活化石”的秦腔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古老劇種。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

秦腔形成於秦代,精進於漢代,昌明於唐代,完整於元代,成熟於明代,廣播於清代,幾經演變,蔚為大觀,堪稱我國戲曲的鼻祖。

在清代乾隆年間,秦腔達到鼎盛。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一地就有36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繡班等。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門二十八類”之說。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須生分王帽須生、靠把須生、紗帽須生、道袍須生和紅生,小生分雉尾生、紗帽生、貧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帶青衣,小旦分閨門旦、刀馬旦,花旦分玩笑旦、潑辣旦、武旦,媒旦,大淨,毛淨,醜分大醜、小醜、武醜。

各門角色都有獨特的風格和拿手戲。其表演技藝質樸、樸實、粗獷、細膩、深刻、優美,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程式嚴謹,技巧豐富。

身段和特技有趟馬、拉架子、吐火、吹火、噴火、擔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掃燈花、頂燈、咬牙、耍火棍、跌撲、髯口、蹺工、獠牙、帽翅功等。

秦腔的唱腔,寬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渾厚深沉、悲壯高昂、慷慨激越的風格,同時又兼有纏綿悱惻、細膩柔和、輕快活潑的特點,淒切委婉、優美動聽。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

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懷念、淒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

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6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4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

秦腔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為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說。

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亂彈,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亂彈,長達數十句之多,如《白逼宮》中漢獻帝的哭音亂彈,要唱50多句,講究唱得瀟灑自然,優美動聽,民間稱作“酥板亂彈”。

《下河東》的48哭,要排唱48句;《斬李廣》的72個再不能,要排唱72句。花臉唱腔講究“將音”和“嗷音”,調高難唱,能者則成名家。

秦腔曲牌分弦樂、嗩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類,主要為弦樂和嗩呐曲牌。

秦腔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呐、海笛、管子、大號等;武場有暴鼓、幹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是板胡,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幹淨、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點。

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獷,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

[旁注]

老生 是戲曲中的行當名稱,是生的一類。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綹的黑胡子,術語稱“黑三”。還有花白的三綹胡子,專業名詞是“蒼三”。白色的三綹胡子叫做“白三”。還有就是整片滿口的胡子,不分綹,術語稱“滿”。

吹火 也稱“噴火”,一般多用於有妖怪、鬼魂出現的劇目中。常見的形式有直吹、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狀可分為單口火、連火、翻身火、一條龍、蘑菇雲火等。秦腔《遊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

青衣 是我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青衣在旦行裏占著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正旦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白都是念韻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當繁重。

曲牌 是傳統填詞製譜用的曲調調名的統稱。俗稱“牌子”。古代詞曲創作,原是“選詞配樂”,後來逐漸將其中動聽的曲調篩選保留,依照原詞及曲調的格律填製新詞,這些被保留的曲調仍多沿用原曲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