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1
漢水是我國最古老的大河,比長江黃河還要早7億多年。這裏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龍蛋共生的恐龍蛋化石群,也是距今200萬年到5萬年的古人類演變完整鏈條化石群的所在地。
根據考古發現,漢江流域的鄖縣人遺留的3枚牙齒化石,其年代距今約80 至100萬年,是我國漢水舊石器時代重要的遺址之一。隨著漢水流域古人類演變完整鏈條化石群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說法,使漢水流域成為了亞洲人類當之無愧的人類搖籃。
漢江流域的祖先鄖縣人
“鄖縣人”,指的是發現於湖北鄖縣梅鋪杜家溝龍骨洞的兩具頭骨化石,是我國的直立人化石。兩具頭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腦顱和基本完整的麵顱,其中2號頭骨是我國保存的唯一一塊人類祖先“直立人”階段最為完好的整塊頭骨化石。
鄖縣位於我國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上遊,秦嶺巴山東延餘脈褶皺緩坡地帶,史稱“五丁於蜀道,武陵之桃源”。鄖本是鄉的名稱,置關於鄉,稱為“鄖關”。鄖縣於是因為“鄖關”而得名。
關於鄖縣的來曆,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
很久以前,鄖縣這地方還叫不出什麼地名,生活在這裏的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間清平,日月安寧。
有一天,玉皇大帝不知為什麼突然大發雷霆,刹那間天空雷電交加,狂風驟起,山搖地動,飛沙走石,整個宇宙天昏地暗,似乎世界的末日到來了。
狂風過後,一塊巨大的隕石從天而落,剛好落在鄖縣和鄖西的交界處。落地後的隕石分陽麵和陰麵,陽麵就稱為“隕陽”,後來就成了鄖縣;陰麵所指又恰是“隕陽”之西,所以稱為“隕西”,也就是後來的鄖西了。
伴隨隕石落下的隕石雨,都被燒成紅色土壤,在鄖西縣城東臨的山岡上,都是一片黑紅色土崗,據說就是隕石雨所造成的。
當隕石從天空墜落到地麵後,引起人們的紛紛議論。正當人們猜測這塊石頭的來曆時,一位老者的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說:“這塊石頭可不簡單呀,它一定是不願意忍受天庭清規戒律,得罪了玉帝而被貶到人間來的神石,這地上的隕石和天上的隕石可不一樣,應該有所區別。我看這樣吧,把這‘隕’字左右兩邊換個位置,還念‘隕’,我們這個地方就叫‘鄖陽’吧!”
從此,“鄖”便成了地名專有名詞。“鄖”字開始念“yǔn”,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覺得這樣發音拗口,就根據方言的發音規律,逐漸改成了“yún”的讀音。
鄖縣地形由南部邊境向中部漢江沿線傾斜,形成峪穀與盆地相兼地貌,漢江由西向東貫穿全境,將全縣分割為江南、江北兩大部分。縣境大部為山地,一般海拔高度為500米,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鄖縣人就在這塊風景優美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最初,在鄖縣梅鋪村溝龍骨洞發現的古人類牙齒化石是4枚人牙,有上內側門齒、下外側門齒、上第二前臼齒和上第一臼齒,都是左側的。總的形態與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牙齒相似,隻是尺寸要大些。
與鄖縣人牙齒化石一起發現的,還有打製的石器,此外還有20多種動物化石。這些動物化石一部分屬於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還有距今60萬年至100萬年的更新世的桑化鬣狗。
這些考古發現說明,鄖縣猿人的年代早於“北京猿人”和“藍田猿人”,或許屬於早期直立人範圍。鄖縣猿人洞因此成為我國第五個發現猿人化石的地方。
根據發現的兩件鄖縣人頭骨特征,他們屬於直立人類型,被正式定名為“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根據古地磁法測定,化石大致距今80萬年至100萬年左右,其地質時代有可能處於早更新世,堪稱漢江流域的人類祖先。
鄖縣人化石隻有頭骨,沒有下頜骨與肢骨。這兩件鄖縣人頭骨化石標本保存完好,對研究人類的起源與發展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據推測,1號頭骨25歲至45歲,女性;2號頭骨25歲至45歲,男性。當時的人類已有分工,男性狩獵,女性采集、漁獵和用獸皮做衣服。
經測算得出,“鄖縣人”的腦量值為1065毫升,接近“北京猿人”的平均值1075毫升,這進一步證明了“鄖縣人”可能處於比較原始的直立人階段。
與人類化石伴生的,還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而且頭骨、下頜骨完整者的數量之大,也是其他遺址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