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化石大多為食草類,說明那時人類是選擇性狩獵。動物化石保存非常完好,甚至連腳趾都看得到,說明其埋藏環境很好。
在鄖縣人文化層共發現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擊碎片和帶有打擊痕的礫石,並出土類似手斧的兩麵器。
鄖縣人用大的礫石做一種很好的砍砸器,對獵物進行切割或用於敲骨吸髓,這些活動也促進了他們大腦的發育。
手斧的打造過程不同於一般石器,需要一定的擊打技巧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對稱和美學的萌芽,所以手斧為人類智慧發展的標誌性器物。
在遙遠的史前年代,這裏水草豐美,大量動物生存其間,其中有較為溫順的有蹄類動物,也有凶猛的食肉動物。鄖縣人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製造石器,捕獲獵物,獲得食物,繁衍生息。
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的傳說,它向世界宣稱:古老的漢江是漢民族文化的搖籃;古老的“鄖縣人”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祖先。
[旁注]
玉皇大帝 全稱“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金闕雲宮九穹曆禦萬道無為通明大殿昊天金闕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簡稱“玉皇”或“玉帝”,俗稱天公、玉皇上帝、老天爺等。他是我國最大的神祇,為眾神之皇。在中華文化中,玉皇大帝被視為宇宙的無上真宰,是最高的管理者。
漢江 又稱漢水,古代稱沔水,為長江最大的支流。現代水文認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帶河,均在秦嶺南麓陝西寧強縣境內,流經沔縣即現在的勉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漢江所在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都是漢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石錘 舊石器時代的主要用具。在我國古人類遺址中多有發現。用石頭做成錘子的樣子,然後用繩索或藤索綁定,用來狩殺獵物。1936年發現於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石錘,為砂岩礫石,長形礫石,橫斷麵略呈菱形,兩端都有破損,現藏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研究所。
[閱讀鏈接]
在漢水上遊地區,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了鄖縣梅鋪猿人遺址、鄖西猿人遺址、鄖縣人遺址、鄖西人遺址。其中鄖縣人遺址最早,距今約100萬年;梅鋪猿人遺址與鄖縣人遺址相當,或略晚;鄖西猿人遺址其次,大約與北京猿人的時代相當,距今50至70萬年;鄖西人遺址最晚,距今約10萬年。表明該地區自更新世早期至全新世,一直是古人類主要的活動區域。
從人類演化觀點看,鄖縣人、梅鋪猿人屬直立人,白龍洞人類似於北京人文化,推測也屬於直立人;鄖西人屬晚期智人。由此認為,4處古人類遺址的發現,基本構成了漢水上遊地區較為完整的古人類文化發展鏈條。
長陽人開漢水智人之先河
“長陽人”,指的是發現於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西南下鍾家灣村一個稱為“龍洞”的石灰岩洞穴中的長陽古人類化石,處於舊石器時代中期。“長陽人”介於猿人和現代人之間,與“北京猿人”末期年代相當,屬早期智人,是我國江南漢水流域最早發現的遠古人類之一。
長陽地處鄂西南山區,海拔在1000米至1500米之間,這裏山嶺縱橫,植被豐富,洞穴較多,這就為遠古人類居住和生存提供了較優越的條件。
在這些溶洞中,蘊藏著較為豐富的古脊椎動物化石,且早在清代就被發現。據清代同治年間的《長陽縣誌》記載:
掘得此物,骨腦如巨獸,身盤穴口二周,其刺骨如豬肋而銳,有四齒,粗如巨指,長三寸,板牙四枚,徑半寸,長二寸……深山古洞中,多有此物,舔之粘舌者,龍蛻也。
《長陽縣誌》在“遺聞”部分也有出土化石的記載。由於當時科學落後,當地人們將這些古脊椎動物化石統稱為“龍骨”。
長陽人化石存在的“龍洞”為石灰岩洞穴,位於鍾家灣村西北1.2千米。洞口麵向東南,高約3米,離地麵高約10米,洞內堆積除下部有大小不同的石灰岩碎塊和底部靠洞壁的地方有局部的含碎石塊和化石堅硬部分是角礫岩外,大部分堆積為深黃色鬆軟的沙質泥土,在角礫岩和深黃色鬆軟砂質泥土中均含有大量化石。
在原生地層中和鬆土中,還存有一顆人類的左下第二前臼齒,經測定,這是一顆距今10多萬年的古人類牙齒化石,是長江以南古人類遺跡的首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