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陽人”化石包括1件不完整的、保留有第一前臼齒和第一臼齒的上頜骨,以1顆單獨的左下第二前臼齒。牙齒相當大,咬合麵紋理複雜。齒冠較低,齒根很長,下第二前臼齒的齒根有兩個分枝。
“長陽人”上頜骨和其他早期智人的一樣,一方麵保留了若幹原始性質,如梨狀孔的下部較寬,鼻腔底壁不如現代人那樣凹,而與猿類接近,犬齒比較發達等;另一方麵又有許多與現代人相近的進步性質,如頜的傾斜度沒有北京人的顯著,鼻棘較窄而向前,上頜竇前壁向前擴展超過第一前臼齒,顎麵凹凸不平等。
從總體看,長陽人所具有的進步性質比原始性質要多,明顯地比北京直立人進步。長陽人不僅具有現代人的特征,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征。距今年代不少於19萬年,遲於馬壩人、早於丁村人。
在那個遙遠的時代,長陽人生活的大山區,洞穴極多。這種環境為長陽人提供了生存條件。
與長陽人共存的還有象、豬、竹鼠、古豺、大熊貓、鬣狗、東方劍齒象、巨貘、虎、獾、鹿、牛、中國犀等大批南方常見的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動物都是喜暖的,所以當時這裏的氣候是溫和而濕潤的。
“長陽人”化石及動物群化石的發現,提供了洞穴和階地的對比資料,解決了長江各階地形成的時代問題,為我國南方的地層劃分提供依據。
“長陽人”是世界人類進化發展於古人階段的典型代表,填補了人類“中更新世後期”和“亞洲長江流域”時空兩個空白,也進一步否定了“中華文明西來說”。說明了江南的廣闊地帶也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
[旁注]
長陽 位於我國湖北省西南山區、清江中下遊,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巴人著名首領廩君做部落聯盟的首領。周武王姬發滅商時還借助了巴人的力量。秦統一後推行郡縣製,分天下為36郡,長陽之地屬黔中郡。漢高祖劉邦時置“佷山縣”,縣治州衙坪,為長陽建縣之始。
同治 清代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時間為1861年至1875年。同治年間,清政府在經濟上采用洋務派“自強”和“求富”的方針,開辦一些新式工業;此外還訓練了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被稱為“同治中興”。
縣誌 指我國記載一個縣的曆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氣候等的專書。一般20年左右編修一次。現存最早的我國地方誌,是唐代李吉甫於813年編的《元和郡縣圖誌》。它以唐代的47鎮為綱,每鎮一圖一誌,詳細記載了全國各州縣的沿革、地理、戶口、貢賦等。南宋以後,地方誌大量增加,尤以明清兩代最多。
馬壩人 是在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的獅子山石灰岩溶洞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化石,屬早期智人。其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伴生的脊椎動動化石有鬣狗、大熊貓、貘、劍齒象等19種。
丁村人 是發現於山西省襄汾縣丁村的早期智人化石,距今20多萬年,屬於晚更新世早期的舊石器時代遺存。丁村人的石器加工更細,在技術上比“北京猿人”有顯著的提高,應屬古人階段的人類。
巨貘 古哺乳動物。真貘科。個體極大,身長達4米,肩高2米左右,習性類似於河馬。頭骨較短而高。生存於我國更新世。化石經常發現於我國南方洞穴巨貘牙齒化石堆積中。由於環境的變遷,巨貘在1萬年前已經滅絕。
[閱讀鏈接]
1956年7月,鍾家灣村當地群眾為集體找副業門路,在洞內挖“龍骨”出售。當時的縣一中生物老師陳明智得知這一消息後,便帶著學生到鍾家灣采集化石標本,並從供銷社收購的數萬斤“龍骨”中挑選了一箱化石,送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後,經鑒定確為古人類化石,而且其中有一件人類的上頜骨,是在長江以南與其相同的動物群中從來沒有發現過的。鑒於這批材料的重要性,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於1957年2、3月間特派人前往長陽調查並進行了科學的發掘。經過7天的發掘,在原生地層中和過去已挖過的鬆土中,又發現了一顆人類的左下第二前臼齒。
後來, “長陽人”遺址又在1988年、1989年、1995年先後進行了3次發掘,獲得各個時期的曆史文物近萬件。“長陽人”化石現珍藏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