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傳承——大漢風骨1
漢水文化是漢族文化兼容並蓄與創新精神最典型的體現,漢水流域文化獨領風騷,構成了華夏文明色彩斑斕的一大板塊。從漢水的縱深腹地莽莽林海走出了炎帝,成就了中華農業和醫藥;黃帝時的史官倉頡在漢水創造漢字,開創了文字的曆史;鬼穀子玉成了張儀和蘇秦,攪動了戰國時期的天下風雲; 劉邦崛起漢中、劉秀興起南陽,也盡在漢水流域。
漢水流域是漢民族的興隆之地,由漢水、漢中到漢朝、漢族、漢文化、漢人、漢子、漢字、漢學、漢劇、漢隸、漢白玉等等這些稱謂,這一係列“漢”之根就紮在漢水文化之中。滔滔東逝的漢江水將華夏文化血脈融為一體,形成了一脈相承的曆史文化軌跡。
神農氏炎帝開辟漢水文明
在我國上古時期,神農氏帶領人民進入漢水流域,遠離荒蠻,發展農耕生產。他辨識五穀,發明耒耜,教民耕種, 嚐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又教民用火熟食等。因功績顯赫,以火德稱氏,故為炎帝,尊號神農,並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神農氏是 漢水流域的最早開發者。神農氏在帶領人民向東向南發展的過程中,率先由褒斜道進入漢水,經過漢中、安康、十堰、襄樊,最後到達隨州,然後又逆流而上,全麵開發了漢江、鄂西北。因此,漢水成為了炎帝族繁衍和發展的重要地區。
據說神農氏炎帝和黃帝同宗同根,炎帝稱帝後傳遞17世,黃帝在炎帝第八世才興起。神農氏主要活動在以秦嶺、淮河為界線,以漢水流域為中心,以湖湘、中南、西南為縱深的南方;黃帝主要活動在以秦嶺、淮河為界線,以中原為中心的北方。
從炎帝二世柱越過秦嶺,進入漢水流域開始向南遷移起,炎帝的子孫開始廣泛地分布於我國南方。江漢地區先是黎境,後世楚族,都是炎帝的後裔。西周初年的薑子牙就是炎帝的後裔。
在漢水流域的山山水水間,到處都下了神農氏建功立業、發明創造的足跡和美妙動人的傳說。其中,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一個傳說,就是“神農嚐百草”。
神農氏之所以嚐百草,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更多、更加充足的食物。神農氏之前是原始采集經濟、人們的飲食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賜,主要靠采集野外的野果、植物,當時,人類對野生植物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前認識的那些植物已遠遠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這就需要更大範圍、更多地去認識、品嚐新鮮的品種,以保證充足的食物,讓人民免以饑餓。
在品嚐、發現新的植物的過程中,神農氏發現,有些植物人一旦吃了就神清氣爽、耳聰目明,有些植物一旦入口就精神振奮、力大無窮,有些植物人吃了就感到昏昏欲睡、全身無力,有些植物吃了就百病全消、身體康健。
嚐百草的時間長了,神農氏對植物的物理藥性有了認識,以後再遇上什麼新的症狀,身體有什麼需要,就去采集相關的植物。這些植物,慢慢就變成了藥物。
在當時,人們的生存麵臨著四大威脅:第一,食物來源的缺乏;第二,人類自身身體素質非常低下;第三,飲食粗糙、低劣,茹草飲水、辛酸辣臭,摧殘人的腸胃;第四,生存的環境非常惡劣,風霜雷電、自然災害、寒暑瘴氣都威脅著人類。在當時這樣的自然環境威脅下,人的壽命非常低,平均是30歲左右,三分之一的人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夭折了。
神農氏作為一個親民、愛民、負責任的部落首領,他看在眼裏,急在心頭。為了把百姓從死亡的邊緣上,從艱難困苦中解救出來,他冒著生命的危險,拿自己的身體做賭注,親自遍嚐百草,發明醫藥。
史書有記載,神農氏在遍嚐百草的時候,一天最多遇到的毒草、毒藥達到70種。有的一入口,人就失去知覺;有的一入口,人就狂躁,幾天幾夜狂笑、瘋鬧不止;有的讓人嘔吐、腹瀉,有的也能以毒攻毒,消腫止痛,而那些毒性非常厲害的,給人的感覺是上刀山、下油鍋,用刀子刮肉。
有一次,神農氏在一個峭壁的裂縫中,發現了一種開著黃色花朵的藤狀植物,花朵玲瓏、豔麗,他伸手采了一朵,輕輕地用舌頭一舔,頓時感覺天旋地轉,心如刀絞,肝腸寸斷,一下子昏迷過去,幾天幾夜之後才蘇醒過來。這種植物本名叫狼毒花,因為它讓神農氏吃盡了苦頭,後來就更名為斷腸草。
就這樣,神農氏在遍嚐百草的過程中,不知道昏死了多少次,不知道掉了幾身肉,也不知道受了多少折磨,硬是一種一種地去品嚐,去鑒別。他以身體為賭注,以生命為代價,終於辨識出了47000種植物。
神農氏對哪些可以入藥、哪些可以入食、哪些可以外用、哪些可以內用,都一一地記載下來,分辨清楚,然後告知人民。這樣一來,既增加了人們抵抗疾病和自然惡劣環境的能力,也將大批處在死亡邊緣上,受到各種毒花、毒草威脅的人拉了回來,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神農氏采集百草,發明醫藥的地方,就在漢水鄂西北一帶。 神農氏之所以成功遍嚐百草,據說是因為他得到了3種寶物的幫助,這就是石花、茶葉、靈芝。這三大法寶都來自漢水鄂西北一帶,是漢水鄂西北的江河山川,給神農帶來了這三大便利和賞賜。
第一件寶物的發現,讓神農氏非常興奮。一天,他帶著自己的大臣赤鬆子和大女兒一起沿著漢江河穀尋找草藥,他們在一個秀麗險峻的山穀就發現了一片盛開著白色花朵的玉石樹林。這些樹是晶瑩潔白,玲瓏剔透,遠遠地漂浮著一層淡淡的清香,就像新鮮鮮、活生生的真的樹木一樣。
幾個人為這個發現驚喜不已,圍繞這個樹林反複地遊蕩、徘徊,久久不忍離去。還是神農氏的女兒活躍,她從這個玉樹上采摘了一朵玉樹上的花蕾,把它揉碎,然後丟到嘴裏,這個東西一入嘴就化,涼絲絲的、甜津津的,非常好吃。
神農氏的女兒就把這個發現告訴了父親和自己的丈夫,結果大家就一頓吃起來,連續幾天以它作為飯食。幾天之後,一個變化就發生了,大家的皮膚變得非常潔白,身體也變輕了,最大的變化是身體變得透明了,連五髒六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這個法寶的發現,改變了赤鬆子和炎帝神農氏大女兒的命運,他們就再也不想走了,就留在這個地方吃石花,結果身體越吃越輕,最後輕得像一片羽毛一樣,最後他們飛到昆侖山做了神仙。
神農氏有自己的部落和人民,他要對他們負責任。雖然這個石花好吃,但不能久吃,所以最後他是堅定地告別了自己的大女兒和大臣,又向前走了。
石花的發現,對神農氏幫助很大,以後他再吃什麼草木,再遇到什麼毒物,就可以親眼看到這些東西在自己身體內的變化。為了紀念這一發現,神農氏就將石花的發現地命名為石花,這個地方就是後世的石花鎮。
第二大寶就是茶葉。有一次神農氏沿著漢江河道向北行走,來到了鄖縣茶店這個地方,他發現了一種新的植物,很矮,但是葉子圓潤,四季常青,就順手摘了幾片放到嘴裏。隻見這種葉子在五髒六腑之間上下翻騰,就像水洗過一樣,五髒六腑又變得晶瑩起來。
神農氏對這個發現和這個葉子的功效非常看重,異常高興,就把這種植物取名為茶,而發現茶的這個地方,就命名為“茶店”了。
第三大寶是靈芝。據說神農氏在搭造雲梯,攀上神農架神農頂的時候,發現了一種像臉盆那麼大、像蘑菇一樣顏色鮮紅的植物,他大膽地掰下一塊送到嘴裏,頓時感覺清香滿口,舌底生津。不一會兒,還感到一股暖氣從丹田升騰而上,早些天被各種毒物所侵害的身體,各種的不舒服,各種的疼痛,頃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神農氏感到這是體內毒物遇到的克星了,於是,他把這種植物取名為靈芝。
在以後的日子,神農氏隨身就帶著這種靈芝,遇到劇毒的時候就掰下一塊,放進嘴裏,毒物就會立刻化解,使他常常逢凶化吉,轉危為安。
因為靈芝有起死回生、化解百毒的奇效,所以,神農架武當山的靈芝被稱為神藥。
神農氏嚐百草給漢水流域鄂西北地區曆史文化發展留下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
首先,神農讓漢水流域人民具有較高的中醫素質,讓鄂西北地區具有濃厚的中醫文化底蘊。
在漢水流域鄂西北地區,“人人是中醫,處處是草藥”。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高山峽穀形成的垂直氣候,使漢水流域成為藥材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