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漢水古韻2(2 / 3)

春秋戰國時期,武當山位於楚、秦、韓三國交界處,這裏山高壑深,地勢險要,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武當山”名之由來即與曆史上抵擋外敵有關。道教深深根植於我國的傳統文化,武當道教供奉玄武為主神,重視內丹修煉,擅長雷法及符籙禳解,形成了係統的武當道教文化體係,故有“武當派”之稱。在漫長的曆史演變進程中,武當山道教創造、包容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在我國社會中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漢文化發祥地的漢中古跡

漢中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  在我國“江、淮、河、漢”4條大河中,尤以漢江水質最好。漢江居於我國南北結合地帶,其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間,成為古人類棲息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漢水中上遊為猿人走廊,自150萬年到20萬年前的漫長曆史時空中,人類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漢中境內的龍崗寺遺跡和李家村、何家灣古文化遺跡等就證明了這一點。

漢中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演繹了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等無數英雄故事  ,也養育了“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長眠著“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曆史上很多的傑出人物都在漢中留下了足跡。因此,漢中不僅史冊煌煌,而且勝跡曆曆。

漢中古漢台,是劉邦稱漢中王時的宮廷,形成於西漢之初,史載公元前206年,劉邦在蕭何等勸說之下來漢中屈就漢王之位,漢中太守田叔為他修的此行宮。

從此以後,古漢台一直被視為漢室基業的象征,曆代偉人均來此吊念。北宋張少愚有“留此一抔土,猶為漢家基”的詩句留傳於世。

古漢台中的望江樓,造型別致,巍巍的風姿成為漢中標誌性古建築。後世國之瑰寶的石門書法十三品就存放於此。

漢中拜將壇建於公元前206年,是漢王劉邦設壇拜韓信為大將的古遺跡,韓信被拜為大將後,統帥三軍。後來,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輔佐劉邦統一全國,成就帝業。

拜將壇乃是天漢雄風的一個巨大的象征,體現了漢人的雄闊大度。  劉邦當時作為漢中、巴、蜀地區的最高長官,按理說要叫韓信從之方法之多,但劉邦憑借天漢之大氣,設壇敬拜韓信為大將,體現了天漢之大氣度,又體現了他愛才且會用人。

張良祠又叫漢張留侯祠,坐落在漢中留壩縣紫柏山中,因張良被漢高祖劉邦封為留侯而得名,是我國早期道教活動之聖地。祠內北方宮殿式與南方園林式建築巧妙融合,布局奇特,錯落有致,為西北“四大古建築群”之一。

張良祠山環水繞,水乳交融,俏麗典雅,身臨其境如墜神仙境地。在“漢初三傑”中,張良是唯一急流勇退之人。漢人中大量的都是把雄豪成就當作最終的目標,可是對於張良來說,它才是一個中間目標。留名青史後,探尋人類與世界、宇宙本體的關係,才是他的最終心願。

張騫墓祠坐落於漢中城固,是為了紀念西漢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而建造的。張騫的故裏在漢中城固縣漢水之濱博望村,當他出使西域完成任務後,封他為博望侯。

張騫是我國外交史上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當年張騫從我國最腹心的地區漢中盆地走出,走得如此豪邁和灑脫,倘若沒有漢人雄放豪邁的追求氛圍,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蔡倫墓祠位於漢中洋縣龍亭鎮,是“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的墓地和封地,墓區漢桂古柏參天,集古建、園林、文物、石刻於一體。在漢朝時期,我國就發明了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無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西漢時期傑出的文學家司馬相如曾說: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因常從之所異地。

這段話無形中將漢王朝的時代風氣作了一個基本描述。漢世就是一個非常之世,而湧現出許多非常之人和非常之事。

[旁注]

龍崗寺遺址 又稱龍崗寺古人類遺址,落在漢中市南鄭縣梁山鎮境內,與曆史文化名城漢中隔江相望。該遺址文化內涵包括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漢代墓葬群,寺院建築等幾部分。被譽為“亞洲三大舊石器遺址之一”和“中國文化的根源”。

漢武帝 (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7年)劉徹,漢王朝的第7位天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在位54年,期間擊滅匈奴、吞並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開拓漢王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

蔡倫 (61年~121年)字敬仲。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改造者。他改造了造紙術,用樹皮、魚網和竹子壓製成紙。造紙術的發明徹底改寫了後世我國乃至世界的曆史,也使蔡倫屹立於古今中外的傑出人物之列。

[閱讀鏈接]

改元,本來指帝王年次紀年,因某種需要將年次紀年的某年改為元年。後來有了年號紀年,更換年號也叫改元。改元的原因,據《史記·武帝紀》載:“元宜以天瑞命。”所謂“天瑞”,是天體自然降臨的祥瑞征兆,這是漢代“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宗教哲學思想的反映。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改元為天漢,以祈甘雨”。“天漢”,即銀河、雲漢,亦稱天河,古人認為天河水下降為甘雨,故改元為天漢。從此展示了西漢王朝的天漢雄風。

承載夢想追求的移民文化

在我國曆史上,曾出現過10多次大的移民浪潮,大體上與朝代更迭有關,總體上是以江、河、湖為沿線。如長江流域內有—個由東向西的移民趨勢,這是兩湖移民來源的主要特征。北方移民南下,大體上是由黃河下遊和淮北地區遷移到包括長江下遊在內的我國東南部。

以襄陽為中心的漢水流域接受的移民,一般以來自陝西及豫西為主。四川和漢水上遊的漢中接受的移民,則以來自甘肅和陝北為主。這些移民充分利用了長江、漢水交通動脈。

還有以江西為主的長江中下遊移民,則是乘船溯江而上,先選擇鄂東定居,然後分3路向湖北中部、北部、西部擴散,一路繼續沿江西進,一路進入漢水逆流而上,另一路則走隨棗走廊的陸路通道。

陝西、山西、河南等省移民則是兩條路南下,陝西移民主要沿漢水河穀通道首先進入鄂西北,其他北方移民則穿過南陽盆地到達襄樊,由此再向其他地方擴散。所以,北方移民大多分布在湖北的漢水流域一帶。

千百年來,漢江裏移民船隻一艘接著一艘,陸路上拖家帶口的單身移民也絡繹不絕。成千上萬戶的移民扶老攜幼,遠途跋涉,構成了一幅磅礴壯觀的奔往漢水的遷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