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漢水古韻2
博大的武當山道教文化
漢水文化中心之一的武當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被稱為“真武道場,武當福地”。
真武,古稱玄武,民間俗稱真武大帝。真武本是我國古代宗教中的北方之神,其形象為龜蛇。道教興起後,真武被納入道教神係,並與北極大帝信仰相結合,逐漸演變為道教大神。
武當山道教建築始建於何時,已無法確考。據史料載,秦漢時期,隱居武當山修道者多棲息於石室岩洞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始有庵廟建築,唐太宗貞觀年間敕建五龍祠,並在宮廷中供奉玄武神像。
武當山早在六朝時便被《荊州圖記》稱為“嵩高之參佐,五嶽之流輩”。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編寫的《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將武當山列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北宋真宗時期,因避聖祖趙玄朗名諱,乃改稱玄武為真武。宋初已經在民間流行的道書如《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經》等,稱真武是淨樂國太子,在黃帝時入武當山修道,曆時42年,功成飛升。
由於北宋時北方邊境一直遭受遊牧民族的軍事威脅,為了乞助於道教神靈以解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安定民心,北宋君臣對道教皆相當崇拜,對真武神頂禮膜拜。宋真宗、宋仁宗、宋徽宗、宋欽宗、宋孝宗、宋寧宗、宋理宗諸帝虔祀真武,屢封尊號。
南宋流行的道書《玄帝實錄》等,稱真武因降魔有功,被玉帝封為“玉虛師相、玄天上帝”。
由於皇帝崇奉道教真武神,上行下效,民間早有的真武崇拜也日益熾盛。武當山道士積極興建宮觀,先後建成五龍靈應觀、紫霄宮、佑聖觀、王母宮、雲霞觀等。
元代時,武當山道士編刊了《武當福地總真集》、《玄天上帝啟聖錄》等經書,使真武神在武當山修仙得道的故事更豐滿完善,進而使武當山成了世人崇奉的真武道場。
1303年,元成宗加封真武神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武當山被列為洞天福地並為最高執政者所尊崇,表明它在道教名山中具有顯著的地位。
武當山曆代皆有隱居學道之士,宋代以後著名者尤多。元代道經中就有“三十六岩多隱士”、“不知多少神仙侶,為愛名山去複還”等詩句。
據古代地方誌和有關道經統計,自先秦到清末,在武當山隱居修煉的著名道士多達100餘人。南宋有房長須、田蓑衣、謝天地等,元代有汪真常、魯洞雲、張守清等,明代有張三豐、鄧青陽、丘玄清、孫碧雲、任自垣等,清代有白玄福、楊常炫、陳清覺、張清夜等。
這些高道奇人,或隱居煉丹、追求希夷之風,或博學多識、清靜不仕,或行醫采藥、濟世度人,或潛心著述、闡幽發微,多以遺世獨行知名於世。
武當山道教在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傳入或產生過許多道派。六朝時在武當山活動的高道多屬上清派。到宋代,以武當山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天上帝、重視內丹修煉、擅長符籙齋醮等為主要特征的武當道正式形成。
元代武當山道教的發展,使宮觀建築規模日益擴大。元代碑文稱“山列九宮八觀,而五龍居先”。這些宮觀“規模宏麗,古昔未有”,“殿宇巍峨,儀象森列”。
武當山道士為創修宮觀,不僅四處募集資金,且親自參加設計施工,如武當山元代的古銅殿,就是道士米道興、王道一在湖廣、江浙一帶募資,於武昌梅亭山設計鑄造的。殿呈正方形,結構樸實合理,可拆可裝,便於運輸,是一座設計水平很高的銅鑄建築物。
元末明初,張三豐到武當山擇地修煉,收授弟子,傳“三豐派”,後分衍為10餘個支派。從此以後,武當山也以武術而名揚天下,武當武術又稱“內家功夫”,是武當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文獻記載,元明之際,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是武當武術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張三豐入武當山修煉20餘年,集武當武術之大成,遂成為一代道功武技俱臻化境的宗師。
張三豐在武當山授徒多人,較著名的有丘玄清、孫碧雲、盧秋雲等。由於他及徒弟的創新和傳授,內家功夫逐漸傳入民間,繁衍出多種拳種和門派,遂成為中華武術一大名宗。明清以來,武術界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之稱。
明永樂年間欽選的各地道士皆以張三豐為祖師,故其丹法拳技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武當拳功理論深受道教影響,其基本觀點與道教的“道法自然”、“不敢為天下先”、“柔弱勝剛強”等原理有密切聯係。後世先後挖掘形意、八卦、太極、清虛、丹派、純陽、乾坤等30多門武當內家拳種功法,其影響直至海外。
明代是武當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明永樂帝為報答“君權神授”之恩,遣親信貴戚率軍民夫匠30餘萬,營建武當山宮觀庵廟,曆時14年,費銀億萬,並命長年維修。明嘉靖時又重修各宮觀,使武當山道場在明代200餘年中“常年完美”,始終如新。
明中期後,武當道又分衍出許多宗派。清代以來,全真龍門派在武當山占主導地位,同時並存的有正一派、清微派、華山派、靜一派、玄武派、茅山派等。
千百年來,各派道士在武當山結友修煉,互相尊重,交參影響,武當山遂成為各道派交流融合的中心。極大地豐富了漢水文化。
[旁注]
北極大帝 又稱紫微北極大帝、北極星君,全稱是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是道教尊神“四禦”之中的第二位神,其地位僅次於最高尊神“三清”和玉皇大帝。北極大帝在全國許多地區供奉,它來源於我國古代的星辰崇拜。
希夷 (871年~989年)陳摶,道教全真派名人,唐末五代隱士,號扶搖子,精通煉丹和睡功。據說他一覺能睡800年,當地把懶惰愛睡覺的人俗稱“陳摶爺”。他在世經常采藥,給百姓治病,後得道成仙,人們都很信奉他。陝西玉泉院山蓀亭下的希夷睡洞內供奉著他的石頭臥像。
張三豐 (1247年~1458年)名全一,又名君寶,字君實,號玄子。武當派開山祖師。史載張三豐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了“三豐派”,掀起了我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並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
正一派 即正一道,有茅山、靈寶、清微、淨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正一道是我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
[閱讀鏈接]
漢水武當文化,是人們在以道教精神為主的我國傳統哲學影響下,在以武當山為中心的地域內,在長期的社會曆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