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漢水古韻1(1 / 3)

曆史沉澱——漢水古韻1

漢水流域地處我國中部,介於長江與黃河兩大水係之間,靠近秦嶺、淮河這條最重要的自然分界線。這種特殊的區位優勢決定了漢水流域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麵,具有明顯的人文地理特征。

漢水流域作為漢民族的興隆之地,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漢源文化、漢中地區的漢朝曆史名勝文化、武當道教文化,以及傳承千年的遷徙文化、漢水三國文化等,突顯出漢水文化的曆史悠久、底蘊深厚、內容博大精深,影響無比深遠。

傳承數千年的漢源文化

漢水流域是漢民族的興隆之地,因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漢源文化。  漢源文化中,首推傳承數千年的漢字。漢水與漢字可以稱之為父子關係。

河南安陽殷墟中的甲骨文,是已經發展成熟的3000多年前的漢字。與漢字並稱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聖書字和蘇美爾楔形文字,已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消亡,唯獨我國漢字生生不息,延續後世。

漢,繁體作“漢”,其右半部分在甲骨文中已出現,表示人被捆綁,置於火上烘烤,後來繁化,加了火旁作熯,就是“旱”的古字。原始農業社會,最可怕的是旱災,而“漢水”是“救旱之水”。“漢水”即由此而來。

“漢”字是一個神奇的字,如果它不叫“漢水”,如果不是秦末劉邦龍興於漢水,可能就沒有了後世“漢族”、“漢語”、“漢字”的概念。因為漢字與漢水緊密相連,難舍難分,才由此延伸出一連串的漢文化意義。

漢水在古代是一條大水,人們比之於天上的天河。天河被稱為“雲漢”、“銀漢”、“天漢”,《詩· 小雅·大東》中說“維天有漢”,意為天上有大水。“漢”字的第一義,指的就是漢水,因此,我國古人第一次見到的並予命名的大水,就是漢水。

漢水直至春秋時期,一直都保持著我國第一大水的地位。當時的漢水,比北麵的渭河、黃河都大,這是古書裏記載的事實。

在古代巴人眼中,經過三峽的長江,遠不如襄陽以上的漢水河床開闊,氣象恢宏。《詩經》稱之為“漢廣”,與雲夢大澤“湖廣”和四川大澤“都廣”平起平坐。所以古人將漢水作為流過湖廣盆地諸水的正源。漢水在上古作為長江“正源”,正如岷江直到明代還是長江“正源”一樣。

漢水上遊曾是秦始皇嬴政的屬地,因此漢水邊的一座大山被稱為秦嶺。秦末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以諸侯盟主的身份,封劉邦為“漢王”,其地在漢中,之後劉邦獨取尊位,稱帝漢中,國號稱“漢”。

當年最讓漢高祖劉邦看中的就是這條漢水。因為在漢王的眼裏,天上的銀河與地上的漢水是相通的,充滿了神靈。史書有雲:

劉邦始封“漢中王”,初不欲就國。有進言曰,“漢水上應天漢。漢中,據有形勝,進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劉邦乃就漢中王。

由此,漢中揚名於世,漢中也就成了漢民族稱謂的源頭。漢中的曆史也就和漢水一樣,從雲霧繚繞的秦嶺源源不斷地流出來,流過高山與平原,也流過了上千年的漫長歲月。

有了漢水,就有了自稱或被稱為“漢人”的人,但在先秦時期,“漢人”不曾建國,在漢水中段,有巴、濮、楚、鄧等,西段有蜀。所以古時有“巴人”、“濮人”、“楚人”、“鄧人”、“蜀人”,而無“漢人”。

劉邦建國百餘年後,強大得令周邊懾服,把漢王朝治下的臣民統統叫做“漢人”,其義為“漢朝之人”,以有別於“胡人”、“蕃人”。一條水名就這樣挪到了特定地域的人群身上。

“漢人”這個稱呼自漢代以後延續了很長時間,唐代詩人姚合有一首五律《送少府田中丞入西蕃》寫道:

蕭關路絕久,石堠亦為塵。

護塞空兵帳,和戎在使臣。

風沙去國遠,雨雪換衣頻。

若問涼州事,涼州多漢人。

詩中的“漢人”已經是後世“漢族人”的意思。而漢人若用族屬意義,一開始就是大族,它包容了漢水流域巴、濮、楚、鄧、蜀等,是民族融合的產物。因此“漢人”之稱自古有潛在的地域意義,隨漢代疆域之擴大而代表北中國人,如到元代時,即稱契丹人為“漢人”。

漢族的其正式稱謂起源於清末民初,由孫中山先生“五族共和”提法開始。在此之前,“漢族”作為一個名詞,在史籍上很罕見,其“族屬”意義也不鮮明。

我國將男子稱之為“漢子”或“男子漢”,也是來源於“漢人”。漢代北方匈奴屢敗於漢,武帝征匈奴20餘年,使匈奴聞漢兵“莫不畏者,稱以漢兒,又稱好漢”。宋代偉大詩人陸遊詩中曾說:“似我猶為一好漢,問君曾見幾閑人?”此為褒義之稱。

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雜處,少數民族居民稱漢族男人為“漢子”。如《北齊書》載北齊開國皇帝高洋任命魏愷為青州長史,魏愷堅辭不就,高洋聽說以後大為光火,說道:“何物漢子,我與官,不肯就,明日將過,我自共語。”這裏的“漢子”是指男人。

後來,“漢子”逐漸演變為對一般男子的稱呼,“男子漢大丈夫”也成了男人們自豪、自詡的用語。

由“漢子”引申開來,“漢”字組成的一些詞語,泛指男性的頗多,褒貶皆有,如:癡漢,瘋漢,負心漢;鐵漢、硬漢、英雄漢;老漢,醉漢,大懶漢;飽漢不知餓漢饑等等。諸如此類,數不勝數。

在漢代以前,“漢字”隻稱“書”或“文字”。自漢代以來,“漢人”所操之語被稱為“漢語”,是當時的國語。特別是與“胡、蕃”對照的時候,“漢語”一詞用得更多。

唐人劉商有《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一詩,其中寫道:“寧知遠使問姓名,漢語泠泠傳好音。”唐南陽詩人岑參也作有“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藩王能漢語”的詩句。足見“漢語”一詞唐代已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