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字體有篆、隸等。漢代隸書定型,稱為“漢隸”,這應當是“漢字”的先聲。人們常說的《漢書》、“漢賦”、“漢學”、“漢風”等等,已經深入到學術和時尚的層次裏去了。
“漢”字就這樣一路走來,由水名而地名,由地名而封號,由封號而國號,由國號而國語,並流傳下聞名千古的漢源文化。
博大精深的漢源文化中,除漢字以外,當屬泱泱大哉的大漢雄風。 在追思漢人先賢時,的確深蘊著中華民族對於天漢雄風和大漢神威的仰慕。
[旁注]
甲骨文 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成體係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
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政。秦王朝開國皇帝。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軍事家。首次完成國家統一,創立皇帝製度,實行郡縣製,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等,北擊匈奴,南服百越,修築萬裏長城,奠定了我國版圖的基本格局。
姚合 (約779年~約846年)我國唐代詩人、官員。曾任武功主簿、監察禦史、戶部員外郎、給事中等職。詩名很盛,交遊甚廣,與劉禹錫、李紳、張籍、王建、楊巨源、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來唱酬。詩與賈島齊名,號稱“姚賈”。今傳《姚少監詩集》10卷,另編有《極玄集》。
陸遊 (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詩人、詞人。陸遊是現留詩作最多的詩人,其一生筆耕不輟,存詩9000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並稱“宋代四大詩人”,又與楊萬裏、範成大、尤袤合稱“南宋四大家”。
岑參 (約715年~約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岑參兩度出塞,寫了70多首邊塞詩,在盛唐時代,他寫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閱讀鏈接]
漢水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堯舜禹到夏商周時期,漢水流域成為彙聚南北與東西文化的大熔爐,冶鑄出了魅力無窮的楚文化;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及諸侯國都將目光聚焦到漢水流域,漢水已深深印刻在了民族的記憶深處。
漢水幹流及其支流城邑星羅棋布,水上交通便利,商業貿易興旺。戰國時期楚國的公子鄂君啟的商貿船隊就曾充分利用漢水水道,經商發財,振興霸業。漢水在楚文化、中原文化乃至整個漢文化的發展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曆史第一大都會漢長安城
在我國漢水流域的關中平原上,有一座古城長安,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也是我國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曆時最長的都城,是漢民族文化形成過程中的中心。
漢代時的長安城是我國規模最大、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的發現,探明了漢代長安城的布局和結構,為研究我國古代都城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最初計劃建都洛陽,後來聽從婁敬、張良等人建議,認識到關中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於是,劉邦決定定都關中,首先修複興樂宮,並改名為長樂宮,以此為基礎,興建都城,取用當地一個鄉聚的名稱,名為長安城。
漢長安古城主要有城牆、長樂宮、未央宮前殿遺址、椒房殿遺址、官署遺址、少府遺址、天祿閣遺址、石渠閣遺址、武庫遺址、桂宮鴻寧殿遺址、羅寨遺址、樊寨遺址、講武殿遺址、樓閣遺址、未央宮夯台遺址等。
漢長安城的城牆均為板築土牆,牆高8米,牆基寬16米。東城牆長5940米,南牆長6250米,西牆長4550米,北牆長5950米,共有12個城門。
漢長安城的城內分為9個市區,街道寬闊平整,規劃整齊。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是漢長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宮殿群。
長樂宮位於城的東南部,周長約10千米。長樂宮由一係列建築構成,整座宮室規模很大,宮內的主要建築是長樂宮前殿,東西近50丈,進深約12丈。
未央宮位於城的西南部,周長約11千米。僅長樂、未央兩宮就占去漢長安城內一半麵積。西漢諸帝僅劉邦常居長樂宮,從漢惠帝開始直到漢平帝,以後曆朝皇帝均常居未央宮,而將長樂宮作為太後的寢宮。
未央宮的主體建築也是前殿,其規模與長樂宮前殿大體相當,東西50丈,進深15丈,高35丈,是皇帝朝會諸侯群臣的場所。
建章宮在西城外的上林苑,占地也十分廣闊,保存下來的遺跡甚多,如北闕、鳳闕、太液池及其他一些殿閣的夯土台基仍清楚可見。
另一所重要建築為長信宮,位於長安城內東南隅,是皇太後在長樂宮中的常住殿宇。古代地理書籍《三輔黃圖》中說:“長信宮,漢太後常居之。”
武庫遺址位於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平麵為橫長方形,四麵有夯土圍牆,東西長880米,南北寬320米,內有庫房基址7處,發現了一批鐵兵器和銅兵器。
漢長安城的城牆因為建於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為遷就這兩個宮殿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就把城牆建成了不規則的正方形。城牆缺西北角,西牆南部和南牆西部向外折曲,過去稱長安城“南為南鬥形,北為北鬥形”,因此也稱為“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