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漢水古韻1(3 / 3)

漢長安城全城12個城門每門3個門道。東麵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麵自東而西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北麵自西而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麵自北而南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

漢長安城內的街道布局,古人有“八街九陌”的說法,據《長安誌》記載:長安城中的8條大街,分別是華陽街、香室街、章台街、夕陰街、尚冠街、太常街、槁街和前街。安門、清明門、宣平門、洛城門、廚城門、橫門、雍門、直城門等8個城門相通的8條城外大道,加上章城門外便門橋大道,構成古代文獻上所說的“長安九陌”。

漢長安城及城內宮殿遺址中有大量建築材料、漢俑、簡冊、秦漢封泥等,是研究漢代曆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文獻記載,漢長安城的一般居民區共劃分為160個裏,但流傳下來的裏名總共隻有十幾個。在長安城北麵的橫門東西兩側,設有9個市進行交易;另外在覆盎門外也設有市,城南還有專門交易書籍的“槐市”。

南郊的禮製建築群遺址,以漢辟雍和王莽九廟遺址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

辟雍遺址平麵外圓內方。中間為一座直徑62米的圓形夯土台,台上有平麵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基址,包括主室和四隅的夾室,四邊有四堂。這組中心建築外圍方形夯土牆,每邊長235米,基寬1.8米,四麵辟門,四隅有曲尺形配房。圍牆外邊為圜水溝,溝壁砌磚。圜水溝與四門相對處又各有一小水溝圍繞。

王莽九廟遺址共發現12座建築基址。前11座建築基址為一組,外邊圍繞每邊長1400米的方形夯土牆。12號建築基址另為一組,位於南牆的外側中部。

九廟遺址這12座建築基址的形製基本相同,中心是平麵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外有近方形的圍牆,牆的四麵辟門。石礎上有“始建國”年號,其位置和規模,都與《漢書·王莽傳》所載的“王莽九廟”相符。

在漢長安城內外還發現漢代製陶、鑄錢、冶鑄等作坊遺址,如城西北角的六村堡、相家巷一帶,發現燒造陶俑和鑄鐵的作坊遺址。

未央宮北的石渠閣遺址,城東閻新村附近的離宮遺址,城西建章宮範圍內的好漢廟、窩頭寨,城東南的老君殿、棗園村,昆明池南滄浪河畔的西趙村,城東清明門外等處,都發現有漢代的鑄錢作坊遺址。

直城門附近則發現了製造兵器的陶範;在城西南角牆外約300米處還發現銅錠10塊。

漢長安城遺物非常豐富,以陶質磚瓦建材的數量最多,還有鐵器、銅器、石器、金屬貨幣等。各個建築遺址內部都發現有大批的建築材料,如繩紋板瓦、筒瓦、脊瓦,雲紋瓦當,“長樂未央”“長生未央”“長生無極”與“天無極”“千秋萬歲”等文字瓦當,回紋方磚、方格紋方磚、素麵長條磚以及圓筒形陶水道、陶井圈,石柱礎等。

鐵兵器有刀、劍、矛、戟、鏃、鎧甲等;鐵工具有斧、锛、鑿、錘、釜等。銅器有、鼎、鈁、鍾、釜及銅戈、銅鏃等。

貨幣有馬蹄金、麟趾金和漢半兩、五銖及王莽時的貨布、貨泉、布泉等銅幣。

未央宮西北邊的一座工官官署遺址內,有3萬多片刻字的骨簽,內容大多是各地工官向中央政府“供進之器”的記錄,是研究西漢經濟、官製等方麵最具權威性的檔案資料。

[旁注]

張良 (約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字子房,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他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

《三輔黃圖》 又名《西京黃圖》,簡稱“黃圖”,無作者姓名。記載秦漢時期三輔的城池、宮觀、陵廟、明堂、辟雍、郊畤等,間涉及周代舊跡。所載長安城及其周圍的布局、宮殿、館閣、苑囿、池沼、台榭、府庫、倉庫、橋梁、文化設施、禮製建設等,條分縷析,最為詳備。

王莽 (公元前45年~23年)字巨君,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王莽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

老君 我國道教對老子的神化稱呼,又稱“太上老君”。多種道教經典對老子有各種神化說法,大致說老子以“道”為身,無形無名,生於天地之先,住於太清仙境,長存不滅,常分身化形降生人間,為曆代帝王之師,伏羲時為鬱華子,神農時為大成子,祝融時為廣成子。

麟趾金 我國漢代的金餅,並非俗稱的馬蹄金。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極工巧。發掘的實物徑在五六厘米左右,厚2厘米左右。重約250克,相當於漢代的1斤。此後在漢代墓葬裏除發現金質者之外,常有泥質的明器,麵上有花紋並塗黃色。

[閱讀鏈接]

西漢和隋代、唐代3個統一王朝,都曾經建都長安。西漢至北周時期的長安城,位於其西北側,位置相距很近。隋、唐兩代長安城坐落在今西安市區。

長安城的區域位置,處於關中腹心,農業條件優越,物產豐富,能夠保證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時四麵有險可依,易守難攻,便於居高臨下,控製東部中原地區。城址正處在函穀關東西交通大幹道的渭河渡口與關中東南通往長江中遊地區的武關道的交叉點上,這兩條道路嚴格受製於自然地形,因而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為製約城址選擇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