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輝煌——美麗綻放2(1 / 3)

開創輝煌——美麗綻放2

南北文化交融的漢水民俗

千百年來,隨著南來北往先民遷移漢水流域,也帶來了各地風俗民情,並在此落地生根。漢水民俗是一種典型的南北交融的民俗文化表現,是在長期的曆史演化過程中形成的,是漢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水民俗文化深受各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與漢水文化的大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由於社會動蕩、地域環境和戰亂等原因,漢水兩岸容納了大量的移民,因此漢水民俗也就融會了多地區的民俗文化,具有了地緣性和包容性特征,呈現出南北薈萃、東西交融的地方色彩。

漢水民俗的內涵相當豐富,包括民間流行的各種信仰觀念和風俗習慣,諸如飲食、服飾、居住習俗、婚姻、喪葬、祭祀習俗、家規鄉約、節慶禮儀、人際交往、信仰禁忌習俗等。並融入於生產、生活、節令、社會、道德、心理與語言等因素,成為一種特殊的、大眾化的文化形態。

民俗作為民間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在其流傳、演變的過程中,不僅有橫向的消融滲透,也有縱向的沿襲傳承。漢水流域作為較早文明開化的區域,有著甚為豐厚的文化積澱,許多傳統風俗習慣都有著久遠的曆史淵源。

漢水流域是原始先民早期的主要活動地區之一,至少在距今7000年前,原始先民已在這裏創造出了具有顯著地方特色的上古文明,發現的上古器物兼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石器文化的許多元素。

漢水中遊的荊楚地區,不僅在地域上處於我國南北結合的部位,在文化上也充當著南北文化交流的中介。五月端午節吃粽子,這是南北都有的習俗。漢水兩岸,盛產稻穀,荊楚地區很早就有了裹飯祭水神的習俗。

漢水人吃粽子有南北之分。漢水土著人吃粽子是不要餡的;而南方人吃粽子要葷餡,以豆沙、棗泥、火腿、成肉油脂為好;北方人的粽子則是素餡,以小棗、果脯餡為佳。

南北粽子,風味各異。在漢水中心荊楚一帶,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的粽子真乃五花八門,什麼餡什麼味道的粽子都能吃到,這就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漢水龍舟競渡是典型的漢水流域民俗。共飲一江水的兩岸人民,盛行端午節時舉行“龍舟競渡”的活動,這與楚人紀念屈原的習俗有關。

龍舟競渡也有南北融合的體現:遷居於此的南方人以熱鬧、主動的姿態,講究歡快熱鬧;而同住一地的北方人則是靜態、被動的,意在避忌邪惡。  這一靜一動,體現了南北民眾的文化性格與精神態度。漢水流域的包容性,讓競渡活動歡樂與避忌兼之,大大豐富了競渡習俗的內涵。

在漢水流域,船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工具,靠它漁獵而食,運輸代步。《吳越春秋》中形容吳越之人“以船為家,以輯為馬”。《春秋大事表》則說吳人“不能一日而廢舟楫之用”。船在漢水流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於是,有關水和船的諺語和習俗便應運而生。

船工、農耕者勢單力薄,自給自足,彼此隔離,同外界缺乏溝通,便有了諺語“各扯各的帆,各行各的船”之說;漢水人普遍以安分守己為美德,注重謙卑的德行修養,崇尚中庸。

同時,船在人們心目中還充當了息事寧人的載體,又有了諺語“和好一個人一條船,得罪一個人一堵牆”、“幫人幫到底,渡船渡到岸”等。這些諺語所表現的,實際上就是一種極有特色的漢水習俗,一種寬容、平和的良好心態。

“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是漢水風俗的真實寫照。漢水諺語作為各民族融合的口承文化形式,記錄了各地方風土人情,彙聚了久遠傳承下來的社會生活中的倫常法度、信仰觀念等,漢水諺語所反映的民俗事象,構成了不同民族社會形態的獨特類型。它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經驗的總結,言簡而意豐,極有研究價值。

漢水流域還有一種十分獨特的現象,人們對於畏懼的事物,往往不是簡單排斥或仇視,相反要與之親近。譬如,人們恐懼洪水,反要舞龍;人們厭惡老鼠,卻把老鼠的婚事印在畫上;人們怕老虎,竟將虎帽虎鞋穿戴在孩兒身上。這樣一來,人們就與自己畏懼的事物美好地融為了一體。其實,流淌在這條流域裏的許多民風民俗,都包含著畏懼與親近的融合。

秦漢以來,儒家文化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及外來的佛教文化此消彼長,最終相互融合。在這種大背景下,漢水民俗文化的發展演變,也深受儒、釋、道文化的複雜影響。

佛教宣揚的“輪回轉世”觀念,強烈地衝擊了漢水流域傳統的靈魂觀念。“輪回”說以為,人死是必然的,但神魂不滅。佛教主張薄葬,隨著佛教的世俗化,佛教倡導的薄葬觀念開始融入,並成為我國民間喪葬習俗中一個重要的組成方式。

以船為重要生活工具的漢水民眾,在人死後,以船為棺或埋入地下,或放置在陡立的岩壁洞穴中,其船型葬具成為懸棺。還有漢水中遊的“寄死窯”喪葬,讓老人自然在洞穴裏等死,這些都有著佛家薄葬觀念的影響,反映了一種融合後民俗的變化。

在平常習俗上,如襄陽的麵條,帶有中原西北的風格,卻是武漢熱幹麵的製作方法。提前一天將麵條煮好,油淋過攤開晾涼,第二天一大早叫賣。

第二天早晨天一亮,街巷路口到處都是支鍋賣麵的。爐灶是大油桶改造的,燒的盡是煤火,爐膛口還加上個小鼓風機,呼呼作響,熱氣騰騰。早上醒來的吃客們,揉著眼,衝著夥計一聲吆喝:“來碗麵!”吃完之後,襄樊的天也已經大亮了。

曆史遺物是曆史的框架,民俗是曆史的靈魂。從某種意義上講,漢水民俗是凝聚了多個民族的粘合劑。因此,凡是有利於生產、生活、身心健康和文化發展的物質民俗和精神民俗,才能夠很好地保留和繼承,並更好地展示我國漢水流域的風土人情,也增強了多民族的凝聚力。

[旁注]

節令 即節氣時令,指某個節氣的氣候和物候。我國古人將24個節氣用音韻組成4句口訣:“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各地方,會把一部分的節令當作節日來過,也會因為民族差異把不同的節令當作節日來過。

端午節 我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稱端陽節,又名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它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中庸 即是執中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中庸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

懸棺 我國南方古代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古代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閱讀鏈接]

文化的功能是滿足個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人類社會生活及為其服務的文化,也是一個有機係統。民俗作為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就是延續生命,要使生命活得長久,因此要進行有益的民俗事項活動。民俗信仰這種直接的功利性,是它區別於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

民眾創造了民俗,民俗服務了民眾。漢水流域南北民俗交融的本質特點是實用性原則。漢水民俗服務於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給漢水人們以指導。人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後代,尋求精神愉快。

慷慨激昂的漢水三國文化

漢水流域在祖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曆史進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它不僅是西漢、三國文化的發祥地,而且對我國曆史大統一和中華民族的融合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正是滔滔的漢水,創造了慷慨激昂的三國文化,並成為豐富多彩的漢水文化中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