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輝煌——美麗綻放3(1 / 3)

開創輝煌——美麗綻放3

漢水戲曲的奇葩襄陽腔

在我國戲曲史上,蘇州和襄陽這兩個地方均為南北曲特有的交接點,正是有了南北曲互相接觸,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才有了我國戲曲事業的繁榮。

襄陽腔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據說漢光武帝劉秀“喜歌女唱襄陽腔之”。  另據《樂府詩集》記載,襄陽腔又來源於南朝的西曲:

西曲歌有石城樂、莫愁樂、江陵樂、襄陽樂……西曲歌出於荊、郢、樊、鄧之間。

到了元雜劇、南戲流入襄陽時,襄陽腔融西曲土腔小調演唱故事,形成楚調、越調和清戲等。

明代稱襄陽腔祥符調。  相傳明天啟帝朱由校即位不久,即派人在全國範圍內征選美女,為冊立皇後和皇妃做充分準備,曆時3個月,終於在萬豔叢中選中了河南祥符縣張姓之女,立為皇後。

大婚後不久,天啟帝很快就想起了他鍾情的木工技藝,於是將張皇後扔在一邊,重新撿起斧頭鋸子,興致勃勃地操練起木工活路來。

張皇後誠心勸告皇上要以社稷安危為重,遭到天啟帝的抵製和疏遠。坤寧宮裏,備受冷落的張皇後開始練習書法,閱讀經史,挑選聰明的宮女吟詠古詩,教唱襄陽腔。

張皇後祖籍乃襄陽東津,在繈褓裏熟悉了祖母那具有濃鬱襄陽腔韻律的搖籃曲。張皇後天生秀麗,嗓音圓潤,唱出的襄陽腔悅耳動聽,宮女們爭相傳唱,後來就有了“祥符調”之說。

其實早在北宋時期,祥符縣民間即有梆子戲,世稱祥符調。也許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的當朝皇帝宋真宗祖籍為祥符縣,故此而得名。

蘇州評彈在唱腔、填詞等諸多方麵,都有著襄陽腔的明顯痕跡。據說明末陳圓圓與冒辟疆的愛情悲劇傳唱,最早起源於襄陽腔,乃從襄陽流入蘇州,爾後才與蘇州評彈、昆劇融合,這就是“同為南曲”特征。

襄陽腔不僅止與昆劇和蘇州評彈有著親情關係,還有江西的宜黃舊腔、安徽的高撥子、江蘇的昆劇等,或是與襄陽腔融合,或保留著襄陽腔的韻味。

滇劇裏的梆子腔最早由山陝地區傳到湖北襄陽一帶,後來再經湖北藝人的豐富加工成了西皮腔,雲南滇劇中所唱的西皮,仍以襄陽腔見長。

以西皮為特征的“襄陽腔”形成後,不僅促成了漢劇、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對其他地方劇種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嘉慶、道光年間,湖北漢水沿岸各城鎮經濟繁榮,商旅雲集,會館廟宇林立,戲樓遍布,漢調戲班、科班亦隨之興起,為漢調的興盛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男女分腔是襄陽腔轉化為西皮調的重要標誌之一,後世隻有湖北的襄河越調才是真正曆史上原來的襄陽腔,男女仍均為宮調式。

西秦腔即梆子聲,以敲梆子蓋板琴為主奏。秦腔的母體也是西曲,鄂西北西曲入陝,變為當地土腔小調,也稱西曲。當雜劇衰微時,西曲便從同州民間崛起,傳入山西形成山西梆子,傳入湖北襄陽,為襄陽腔吸收。

襄陽腔在吸收秦腔時,並未吸收梆子和蓋板琴,而用原襄陽腔的伴奏的三弦、月琴、笛子,後以胡琴為主,月琴、三弦輔之。猛吼猛叫的西秦腔,融入湖廣音弦樂伴奏楚調之中,音調發生了稍走低調變化,雖亮亢激越,卻又婉轉動聽。

秦腔順漢水傳到襄陽形成“二黃”,因其興於漢水,又被稱為“漢調”,進入都市漢口改名“漢劇”。此後,漢劇由漢口一帶順江而下,在安徽安慶一帶演變成地方劇徽劇。

湖北與陝西毗連,向有秦頭楚尾之說,兩地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特別南宋時襄陽是抗金重鎮,陝西是南宋西北前線,兩地不獨經濟、文化,且軍事上聯係也相當緊密。

秦腔興起之後,除從元雜劇、明傳奇、昆曲、弋陽腔移植劇目外,更多是從民間說唱文藝中吸取素材,如變文、寶卷、鼓詞、詞話、評書等。編演忠義俠烈的曆史故事,多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的排偶句形式,並以一對上下句為音樂基本單元,而漸漸形成板腔體,也為襄陽腔所吸收。

最早產生於湖北西部的西曲,入陝後成土腔小調,後再重返襄陽,在本地發展為楚調、越調和清戲,後又與秦腔、楚調、越調、清戲等融合,成“襄陽腔”,又謂“西皮”。西皮在武漢與二黃糅合而成漢劇;在北京與徽戲等糅合而成京劇。

清道光年間,襄陽腔傳至贛東北地區。贛劇廣信班等藝人亦效漢劇,將西皮與二黃結合,使江西亂彈腔最後定型。於是,一個以弋陽班社為班底,以皮黃為基礎,包括來自浙江浦江班的浙調、浦江調,傳於安徽的吹腔、撥子以及發脈於陝西的秦腔等各類聲腔,在贛東北地區熔鑄一爐,組成高、亂合班,替代了單一的弋陽高腔班。

清代光緒年間,最後一個弋陽腔班社樂平義洪班也演唱亂彈腔,接著許多高腔藝人,如生角李三保、旦角餘興師和淨角汪興師等都陸續兼演亂彈戲,逐步形成了贛劇。

粵劇音樂的構成,也與襄陽腔有極其緊密的關係。粵劇的曲調有屬南方梆子的吹腔、“安慶調”、“安春調”等。清道光時的廣東人楊掌生在《夢華瑣簿》中說:“大抵外江班近徽班,本地班近西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