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世界政黨形勢的總體態勢及動向
特別關注·2013國際形勢回顧與展望
作者:魏偉
2013年,世界政黨形勢總體穩定,但穩中有變,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湧現,複雜性較前突出。全球近60個國家舉行總統或議會選舉,選情基本平穩,政權過渡有序。西方國家政治生態持續嬗變,傳統政黨壓力上升。轉型國家政治重建曲折反複,在“變”與“亂”中艱難前行。新興市場國家各種矛盾積聚釋放,發展治理困境突出。多數發展中國家政局趨穩,個別國家遭遇民主陣痛。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政權穩固,進一步完善自身建設、推進國家發展。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未消、各國經濟低迷不振的形勢下,各國執政黨狠抓經濟民生問題,改革創新意識增強。
世界政黨形勢的突出動向
一、西方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問題難解,政黨政治格局加速演變
美國極化政治進一步發展,嚴重阻礙經濟、社會議程推進。總統奧巴馬利用美經濟數據向好、複蘇勢頭顯現之機,積極推動以經濟、教育、住房、稅製改革及落實醫保為五大支柱的長期發展戰略,努力為第二任期和民主黨留下政治遺產,但共和黨出於中期選舉考慮和政治理念差異,加大對民主黨政府的牽製。兩黨惡鬥不僅使奧巴馬的控槍法案被否、綜合移民政策改革受挫、醫保法案實施遇阻,而且導致政府非主要部門停擺。這反映出美極化政治加劇,國內保守勢力上升,社會分裂及政府失能的現實。
歐洲右翼政黨繼續占優,左翼力量小幅上升,政黨政治“碎片化”現象突出。受歐債危機持續影響,歐洲民眾反當局情緒加劇,牽動政黨政治格局。在意大利、德國大選中,民意進一步分散,使大黨不強、小黨不弱的態勢更加明顯,兩國一度陷入組閣僵局。意中左和中右聯盟分獲眾、參兩院多數,無一獲得單獨組閣資格;德聯盟黨保持優勢,自民黨被淘汰出局,社民黨實力繼續走弱,無法組建傳統的“黑黃”或“紅綠”政府。兩國朝野經長時間激烈博弈,最終均組建大聯合政府。然而,意識形態存在明顯差異、又是主要競爭對手的黨派為執政需要而勉強“湊合”在一起,必將影響政府的執政效能和政局穩定。法國社會黨、希臘新民主黨等國執政黨因經濟、社會改革路徑難以取得社會共識而麵臨巨大壓力。英國保守黨地方選舉失利,目前民調支持率仍低於工黨。在中東歐國家,選民對右翼執政黨的不滿上升,給左翼政黨帶來機遇。左翼力量在黑山、斯洛文尼亞、阿爾巴尼亞、捷克等國取得政權。
與此同時,民粹主義、極端主義影響持續上升,攪動一些國家傳統政黨政治。英國獨立黨、德國“反歐元黨”、法國“國民陣線”、意大利“五星運動”、捷克AN02011I黨等在各類選舉中表現“搶眼”,加劇了政治分化和社會保守傾向。日本、澳大利亞右翼政黨全麵得勢,政策調整值得關注。日首相、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在經濟上力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緩慢增長;政治外交上堅持保守立場,在“修正”曆史認識、擺脫戰後體製束縛、強化軍力等方麵謀求更大突破,迎合了趨於保守的選民支持。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以較大優勢獲勝,一舉終結日本“扭曲國會”局麵,可能會在右傾化道路上越走越遠。澳大利亞聯盟黨抓住工黨執政績效不彰、內鬥不止、選民厭倦等弱點,大打“求變”牌,強調隻有“新政府”才能帶領澳走上“新道路”,在聯邦大選中以絕對優勢取勝,著手“修正”工黨政府的政策。
二、轉型國家西式變革“水土不服”,政局持續動蕩,轉型發展遭遇困境
一是西亞北非地區伊斯蘭政治力量上升勢頭受挫,政治版圖重塑。埃及伊斯蘭政黨上台後加緊推行“宗教治國”理念,推進社會伊斯蘭化,打壓世俗力量,進一步激化了教俗矛盾;實施激進的“百日經濟改造”計劃,不僅未能扭轉經濟頹勢反而導致經濟惡化,引發了大規模的社會抗議活動。反對派乘機與軍方聯手廢黜執政僅一年的穆爾西政權。過渡政府拋出“政治路線圖計劃”,啟動政治過渡進程。埃政局逆轉產生強烈的外溢效應,重挫地區伊斯蘭政治力量的上升勢頭,引發地區主要力量新博弈。突尼斯兩位反對派領導人相繼遇害,演化成政治危機。世俗反對派受埃及“二次革命”鼓勵,加緊整合力量,成立“全國拯救陣線”,試圖推翻複興運動主導的製憲大會。目前,反對黨“突尼斯呼聲”的民意支持已超過執政的複興運動,突政治格局或將重洗。摩洛哥世俗政黨獨立黨退出執政聯盟,引發摩政府執政危機,迫使伊斯蘭政黨公發黨主導的政府改組。在新政府中公發黨的權重下降,力量遭到削弱。利比亞伊斯蘭政黨公正與建設黨炮製《政治隔離法》,從法律上將大批前政府官員排除在新政權外,引起世俗政黨強烈不滿,教俗爭鬥烈度上升,幹擾政治過渡進程。敘利亞政局複雜演進,內有巴沙爾政權與反對派尖銳對峙,外有美俄激烈較量。巴沙爾政權攜戰場優勢積極推動化武危機向於己有利的方向發展,處境暫有改觀,但內戰陰影不散。
二是部分獨聯體國家政局時有波動,政治轉型麵臨較大不確定性。摩爾多瓦政局激烈動蕩,執政聯盟發生內訌,反對黨摩共趁勢介入,導致總理、議長易人,內閣重組。烏克蘭地區黨政府宣布暫停與歐盟簽署聯係國協定,引起民眾不滿,導致烏發生2004年“顏色革命”以來最大規模的集會活動及暴力衝突。反對派積極參與並逼迫總統辭職。烏政局深度發酵,考驗亞努科維奇及地區黨的控局能力。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執政當局為舒緩政權壓力,繼續推進適度民主。哈首次舉行地方行政長官選舉,擴大地方職權,同時,轉變態度,加大對非政府組織的扶持力度,積極引導非政府組織為政府所用。土總統履行《政黨法》要求,辭去執政黨民主黨主席職務,鼓勵多黨公平競爭,積極展示民主姿態和全民領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