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柳宗元《論硯》記載:
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端、歙、臨洮。
北宋時期著名鑒賞家趙希鵠在詩中《洞天青祿集》寫道:
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硯,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宋代大文豪蘇軾、黃庭堅讚歎洮硯:
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飽霜秋兔毫。
製作洮硯的洮石有多種:
一是鴨頭綠,也稱“綠漪石”,色澤綠,有水波狀紋路,石質堅細,瑩潤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綠色紋路中夾雜黃色痕跡者,則更名貴。
二是鸚鵡綠,色澤深綠,石質細潤,其中帶有深色“湔墨點”的十分惹人喜愛。
三是柳葉青,色綠而又帶有朱砂點,石質堅硬。
四是淡綠色洮石,具有滲水緩慢的特點。
端硯貴在有眼,而洮硯貴在有膘。帶黃膘不但是洮河硯真假貴賤的衡量標準,而且也是區分於其他硯的標誌。
石膘以形定名,主要品種有:魚鱗膘、魚卵膘、鬆皮膘、蛇皮膘、玉脂膘等。石膘的顏色主要有鐵鏽紅、橘紅、淺黃、米黃、金黃、紫、白、黑、褐等。
洮硯有好的石膘,其石質也好,在這諸多的洮硯石中,尤以“黃標綠漪石”最為名貴,“洮硯貴如何,黃膘帶綠波”就是對“黃標綠漪石”的讚美。
洮河石的石紋清晰鮮明,主要有水紋、雲紋。宋代詩人黃庭堅詩讚:“洮洲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
洮硯石材的特點為洮硯優良的品質奠定了基礎,加上硯刻藝人的努力,使洮硯具備了優質硯台所具有的所有特點,即石質細、潤、發墨、下墨、不損毫。洮硯雕刻精致,硯形繁多,有圓、橢圓、正方、長方等各種形狀。
洮硯雕刻使用浮雕和透雕兩種技法。
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礎上鏤空其背景部分,這是洮硯雕刻藝術中最具特色的技藝。透雕圖案的真實感、立體感很強,富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也增加使用價值,透雕鏤空後的凹底安排為硯台的水池。
在石質不相上下的前提下,洮硯要比端硯、歙硯在工藝製作上稍勝一籌,尤其是在鏤空懸雕和藝術傳神上是端硯、歙硯所不能企及的。
古人說道“洮州石貴雙趙壁,端州歙州無此色”,從一定側麵說明了這一點。
[旁注]
屏風 古代建築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屏風一般陳設於室內的顯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擋風、協調等作用。它與古典家具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渾然一體,成為家居裝飾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寧靜之美。
《西廂記》 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我國一部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曲詞華豔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
《聊齋》 又叫《聊齋誌異》。我國一部記錄奇聞逸聞的著作。作者是清代學者蒲鬆齡。“聊齋”原是蒲鬆齡的書齋名。在書齋中,蒲鬆齡設一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逸聞,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聊齋誌異”便由此而生。
端硯 我國四大名硯之首,曆史悠久,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
歙硯 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又稱“龍尾硯”。歙硯石具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嗀裏,金聲而玉德”等優點。按天然紋樣可分為:眉子、羅紋、金星、金暈、魚子、玉帶等石品。
[閱讀鏈接]
秦漢時期硯材產地屬涼州刺史部,屬隴西郡所轄;隋唐時期,此地隸屬於隴右道;明清時期洮州隸屬於鞏昌府轄,鞏昌府治在隴西,因此說洮硯產地在隴西。
後來認定洮硯之鄉,隸屬卓尼縣地界,洮硯曆代雕刻師均為洮硯鄉本地人,岷縣地處洮硯鄉上遊,人們多以種植藥材為生,並不做洮硯雕刻。後來岷縣的趙成德在蘭州成立洮硯開發公司,因九九歸一硯名聲大噪,社會即流傳洮硯“產於岷縣”了。
外觀精美的臨夏磚雕
臨夏地區位於甘肅省西南部,是自古以來從中原通往青海、西藏、四川的必經之路,屬於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一部分。這裏聚居著漢、回、藏、東鄉、撒拉、保安、土等少數民族,形成了獨具特色而又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精美的臨夏磚雕就是這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中重要的一種。
臨夏磚雕又叫“河州磚雕”,是和建築物緊密結合的一種實用藝術。臨夏磚雕起源於北宋時期,成熟於明清時期,後來又吸收了繪畫、木雕的藝術特色,其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更加完美。
臨夏磚雕是建築物裝飾的一種,主要用來裝飾寺、廟、觀、庵等宗教建築和傳統民居建築以及公共建築中,一般用於建築物的天井、山牆、影壁、廊心壁、下檻、墀頭、須彌座、屋脊等部位。
建於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門前的“龍鳳呈祥”影壁,堪稱河州現有磚雕的精品。影壁兩邊為“鳳凰來儀”,中為“墨龍三顯”,觀此影壁,淺浮雕墨龍,忽隱忽現,陰雲漠漠之中,納雲吐霧,夾帶雷聲,有大雨驟至之感。
臨夏磚雕所使用的磚料材質取自臨夏北塬專門用土窯燒製的一種質地細膩的青磚。製作這種磚要精選泥土,水洗淘去雜質和沙粒,調製成泥巴,然後用規格大小不等的木製模具打坯成型,曬幹後入窯焙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