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麗初顯——文明交彙4
做工考究的保安腰刀
甘肅臨夏境內的積石山是保安族的聚居地。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傳統的手工藝製品,主要產於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大河家鎮、劉集鄉及周邊地區。
保安人打製腰刀的曆史久遠,保安腰刀的出現與元代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
1227年成吉思汗東征時,把部分來自中亞的將士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區。這部分人與當地蒙、漢、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鄰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
在保安城定居以後,他們中有許多人從事手工業生產,出現了鐵匠、金銀匠、木匠、鞋匠等行業。當時的鐵匠主要製作土槍、弓箭等,一脈相通的冶鐵技術使他們具備了雄厚的製刀本領。
保安族遷徙到大河家以後,受生活條件的影響,他們自己製作的腰刀在用以自衛的同時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質,於是保安族開始用腰刀交換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從此,保安族腰刀和經濟發展緊密聯係在一起。
保安語把打製各種金屬器具的工匠稱“果爾”,在清代的河州誌記載“古族有果爾族”,說明元清時期工匠已形成一個社會群體被稱為“果爾族”。
在保安語中,把打製金屬器具的工匠,仍沿用古代對工匠的稱呼“果爾”。
保安腰刀與藏刀、蒙古刀齊名,製作精巧,式樣雅致,刀身用優質鋼鍛打磨製,再進行熱處理而成,刀鋒銳利,寒光閃閃。
保安腰刀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刀把用牛角、紅銅、黃銅、鋁片疊壓,再用五光十色的什樣錦鑲嵌,經銼磨成型,其層紋交錯,瑰麗多彩、十分奇巧好看。
刀鞘內木外銅,銅殼上飾有龍、獸、花、草等圖案,並根據不同圖案授予不同的美稱,鞘上配有精美環扣,可穿繩佩於腰間。
保安腰刀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最常見的有“什樣錦”、“波日季”、“折花刀”、“雅吾其”、“雙落”、“滿把”、“扁鞘”、“珠算刀”、“魚刀”、“馬頭刀”、“一道線”、“蒙古刀”、“哈薩克刀”等。
保安腰刀刀麵上,分別鐫刻著手、龍、梅花、星星等各種圖案,這是區別腰刀的不同風格、不同式樣的主要標誌。
在形製不一的各式腰刀中,最漂亮的要數“什樣錦”。這種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的把子。
五光十色的把子,多彩瑰麗,用鮮豔的什樣錦鑲嵌而成。金黃、翠綠、湛藍、澄紫、黛黑、銀白、桃紅……五彩繽紛,並夾有朵朵梅花。銀白色的刀鞘,包著3道棗紅色的銅箍,分外璀璨奪目。
刀鞘上端,有個小孔,插著一把錚亮別致的紫銅環子,拔刀出鞘,刀鋒閃閃發亮,寒光逼人。
“折花刀”因工藝複雜,刀體剛柔相濟,彈性好不易折斷,刀體紋理奇特,刀刃鋒利而著稱。折花刀是保安腰刀中的上品的代表,最有名氣,被稱為“保安刀之王”。折花刀工藝與元代西域的“米昔刀”相似。
元末詩人張憲在詩中寫道:
唐人寶刀誇大食, 於今利器稱米昔。
十年土涮鬆紋生, 戎王造時當月食。
質量上乘的保安腰刀鋒利無比,“刷、刷、刷”幾下子,可把鐵棒削得火星閃爍,鐵屑飛濺,而刀口不缺,刀刃不卷,仍舊鋒利無比。
拿幾根頭發來,把其中一根頭發橫放在刀刃上,隻要輕輕一吹,頭發立刻斷了;接著又吹第二根、第三根……每根都是瞬即斷為兩截。
保安族工匠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掌握了熱脹冷縮的原理,把燒紅的刀丕快速冷卻,提高鋼材密度,增加刀刃的韌性和堅硬程度,保持刀刃鋒利。
傳統的保安腰刀製作工藝相當複雜,工序多者能達80多道,少者也有三四十道。一般是先把選好的鐵反複鍛打,然後劈開加鋼,最後淬火而成。
在製刀工藝中有兩道是保證質量的關鍵技術。一是“加鋼背鐵”; 二是“沾水”。恰到好處的處理能保證刀具剛韌相濟。
製作折花刀刀柄,要對黃銅片、紅銅絲、白鐵絲、牛角、塑料等不同材料分別進行加工,然後將其巧妙疊合膠鉚而成,雕繪上種種栩栩如生的精美圖案,拋光打磨完畢,頓生五光十色,耀人眼目。
折花刀刀麵上刻有7顆星、5朵梅、一條龍、一把手等圖紋,紋飾精細。刀鞘多為鐵鞘銅箍,配以裝插的鋼製鑷子,既增添了刀鞘式樣的美觀,又可以防止刀體從鞘中滑出。
每戶保安人家都有鐵匠,每位鐵匠都有自己的特定刀麵圖案。有的圖案是某位鐵匠的標誌代號,有的圖案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傳說,或記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
保安腰刀用途廣泛,它不僅是生活用具,可以作為餐刀,可以作為加工工具,還具有裝飾價值,此外,也是上乘的饋贈禮品,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保安族工匠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是表現的不畏強權,堅持正義的精神;二是像折花刀“千錘百煉成一刀”一樣的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精神;三是堅守信仰,樂觀向上的精神;四是誠實守信,保證質量的精神。保安族工匠幾百年來對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顧客以誠相待;五是不斷學習進取的精神。
隨著社會的發展,保安族的能工巧匠們帶著各自的“絕招”,在一起不斷切磋打刀技藝,造腰刀的複雜工藝過程,像設計、鍛打、淬火、鋃嵌、砸鉚等,因此都有了新的突破,品種也不斷豐富,保安腰刀的名聲更為人所知。
[旁注]
保安族 甘肅省特有的少數民族,屬於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後來定名為“保安族”。
成吉思汗 原名孛兒隻斤·鐵木真,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
龍 我國古代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9種動物合而為一而又九不像的形象,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過去,龍是一種民族圖騰,後來演化為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至高的權力和帝王的東西。
[閱讀鏈接]
從前保安人居住的地方美麗富饒,人畜興旺。 忽然,有一年不知從哪兒來了一個魔鬼。這個魔鬼進場到村子裏掠取姑娘。鬧得人們人心惶惶,不敢出門。
村裏有個見義勇為的鐵匠哈克木,他手持鋼刀前去山洞與魔鬼搏鬥。但是無論他怎樣舉刀猛砍,總傷不著魔鬼。
後來,有一位白胡子老翁給他托夢說:“孩子,有一種叫“波日季”的腰刀可製服魔鬼。對麵山上有個天池,天池西邊有棵老樹,你按照此樹的葉子打一把腰刀,並記住在刀麵上要鑿上有樹葉的圖案。”
哈克木遵照白胡子老翁的話精心打製了一把“波日季”腰刀,他拿著這把刀又一次來到山洞,終於殺死了魔鬼,救出了被魔鬼關押的姑娘。
手法靈活的慶陽剪紙
早在公元前3世紀至1世紀的漢代,隨著造紙術的發明,用紙剪人影像以代活人的剪紙藝術就開始了。
6世紀至10世紀的隋唐時代,剪紙用途進一步拓展,此後,剪紙藝術不斷衍變,題材不斷拓寬,用途不斷增加,由宮廷祛邪之用走向民間生活。隴東慶陽是剪紙藝術最先興起的地區之一。後
經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剪紙藝術不斷發展成熟。
根據風格的不同,隴右剪紙分為隴東、隴南、洮岷三大流派。其中以隴東剪紙為代表。隴東剪紙曆史悠久,獨具特色,以古雅質樸、大膽誇張和即興創作為特點,具有濃鬱的傳統文化色彩、鄉土氣息和旺盛的創造潛力。
表現題材豐富,崇尚吉祥喜慶,采用借物寓意等象征手法,廣泛用於民俗生活,如窗花、牆花、春葉、喜花、禮花、壽花及繡樣花等。多用大紅紙為原料,分剪、刻、 撕、熏4種,采用陰剪、陽剪、陰陽混合剪以及套、貼等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