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長在山間田野的人來說,對“花兒”的喜歡甚至超越了自己的生命。
有一首“花兒”這樣唱道:
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
刀刀拿來頭割下,不死時還是這個唱法。
“花兒會”是人們可以敞開心扉的日子,“花兒會上沒大小”,正是這種自由心情的抒寫。“花兒會”既是“花兒把式”們一比高下的舞台,也是年輕人尋找夢中情人的場所。
“花兒會”是上蒼賜給辛苦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的狂歡節,也是地區民俗與風情的真實反映。
[旁注]
《三國演義》 全名《三國通俗演義》,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曆史演義小說。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西遊記》 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成書於16世紀中葉,主要描寫了唐僧師徒4人西天求取真經的故事。全書故事情節完整豐富,人物塑造鮮活、豐滿,想象多姿多彩,語言樸實通達,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都達到了極高的高度。
《白蛇傳》 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仙的蛇精與一個凡人的曲折愛情故事。《白蛇傳》的傳說源遠流長,在我國家喻戶曉,廣為人知。
頂真格 舊體詩詞中一種特殊的格式,即將前一句的末尾字詞,作為後一句的開頭。這樣首尾蟬聯,具有一種上遞下接、回環反複的趣味。修辭學稱為“頂真”。這是一種極古老的修辭形式。
[閱讀鏈接]
很早以前,有位獵人進行打獵,看見一位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戲水唱歌。獵人被美妙的歌聲迷住了,就悄悄地躲在樹林中學唱起來,唱著唱著,不知不覺竟唱出了聲。
姑娘發現有人偷聽,急忙轉身向山上跑去,獵人也緊緊跟上,轉來轉去再也沒有看見那位唱歌的姑娘,隻有歌聲在山間回蕩。
後來,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成千上萬的男女從四麵八方趕來集會,聚居在鬆鳴岩下,紀念傳說中留給人間優美歌聲的仙女。遊山唱“花兒”或祈禱禳災,求神許願,舉行佛教的龍華大會,“花兒會”也由此而興起。
曲牌豐富的蘭州鼓子
鼓子詞是宋代的說唱技藝。演唱時以鼓伴奏,反複應用同一個詞調,或間以說白,用來敘事寫景。表演形式分為隻唱不說和有說有唱兩種。
隻唱不說,大多篇幅短小,隻有一兩首詞。有說有唱的,說的部分放在篇首,概括介紹內容。詞用駢文,格式比較固定。後來又發展為說唱相間,句句言情,篇篇見意,一段唱接一段說,輪遞進行。
鼓子詞對說唱藝術的發展及南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蘭州是甘肅省的中心,地處黃河上遊,始建於公元前86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分天下為36個郡,蘭州一帶屬隴西郡地。西漢初期,依秦建製,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
至公元前121年,漢將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公元前86年在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
蘭州鼓子,又名“蘭州曲子”、“蘭州鼓子詞”,簡稱“鼓子”,蘭州人習慣稱為“蘭州鼓子”,是流行於蘭州地區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是我國曲藝的古老曲種之一。
在蘭州地區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文化娛樂形式,絕大多數蘭州人都能彈會唱。如遇喜慶節日,請客宴會,不論在農村的家庭院落,還是集鎮的茶肆酒樓,老蘭州人聚集在一起彈唱。每當唱到高潮之時,他們便一人演唱而眾人幫腔顯得氣氛十分熱鬧。
蘭州鼓子的產生及其形成的曆史年代,看法不一。據《四庫全書提要》記載:“宋趙德麟始創商調鼓子詞,用‘蝶戀花’譜西廂十二首”。
《甘寧青史略》記載“鼓子詞的創始人,是宋代安定郡王趙德麟”。更明確的看法認為:“蘭州鼓子源於宋代,流行甘肅蘭州地區。”
一種看法認為蘭州鼓子產生於唐代。鼓子詞有一個曲調名叫“打棗竿”,據說為唐太宗打棗時所唱。
另一種看法認為,蘭州鼓子可能由宋詞、元曲的諸宮調演變而來,並與唐代的敦煌變文有著緊密的關係。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北宋時期廣泛流傳在北方的鼓子詞,首先傳入安定郡,經過趙德麟加以豐富,然後再傳入蘭州,又吸取了當時蘭州流行的“平調”、“勾調”、“當調”的優點,成為了蘭州流行的十大調之一。
最新的看法認為:“蘭州鼓子的產生,應當在北京八角鼓、陝西眉戶的成型之後,而且應該說是由外地傳來,並非由當地某一人所始創……”
“由北京八角鼓繁衍而生的新型地方曲藝———蘭州鼓子,大約在清道鹹前後,便開始在當地娛樂場所慢慢傳唱了。”
以上幾種說法有一個共同點,即蘭州鼓子的產生,絕不是一個人所能成就的,而是有一個曆史發展的形成過程。
蘭州鼓子是以唱為主的曲藝形式,其中有1人、2人、3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說,有的段子光唱不說,有的段子又光說不唱,而有的段子則有唱有說,似唱似說。
一般采用自彈自唱形式。句式有5字、6字、7字、8字、11字。雖在句式上有長有短,但在格式上要求非常嚴格,不允許有加字、加句和減字、減句的情況出現。
蘭州鼓子演唱時以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輔以揚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簫、笛等。早年還有八角鼓、四葉瓦、瓷碟等擊節伴奏,後則用小月鼓擊節起頭。
其唱腔清雅婉轉,音域幽廣,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將喜、怒、哀、樂等複雜思想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演員的手勢和麵部表情都能給聽眾以美感。
蘭州鼓子曲牌豐富,唱腔優美,風格高雅,韻味悠長,而且鄉土氣息濃厚,常用的唱腔曲牌有《坡兒下》、《羅江怨》、《邊關調》等40餘支。已確知的曲牌約有100多種。
從聲腔上來講,可分為平調、鼓子、越調3種,平調多為單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頭加若幹曲牌再加鼓子尾連綴而成;越調腔也是由越調加若幹曲牌再加越尾聯套而成。
各種曲牌都有其特點,可以表達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緒,如“邊關調”表現的悲壯;“北宮調”表現淒涼;“緊訴”表現熱烈緊張,“慢訴”表現舒緩輕快;“石榴花”和“倒推槳”表現抒情婉轉,“金錢調”和“剪靛花”表現喜悅平和;“羅江怨”、“疊斷橋”表現憂鬱悲傷。
再如提煉全曲精華的“鼓子頭”,敘述情節的“詩牌子”,傾訴衷腸的“悲調”,還有抒發豪情的“依爾喲”,真是千啼百囀,各盡其工。
蘭州鼓子傳統曲目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讚頌祝賀之詞;二是詠物寫景之言;三是民間傳說和曆史故事。
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民間傳說和曆史故事。代表曲目有《別後心傷》、《拷紅》、《鶯鶯餞行》、《獨占花魁》、《武鬆打虎》、《林衝夜奔》、《延慶打擂》等。
[旁注]
駢文 古代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其句式多為四六句及對仗,故又稱“四六仗”、駢儷或駢體。具駢文特點而押韻者稱“駢賦”。駢文適於寫景而不適於敘事。
《四庫全書提要》 是《四庫全書》的總目錄提要。編纂《四書全書》時,將“著錄書、“存目書”逐一撰寫提要,於1781年彙編成此書。共200卷。是內容豐富、較係統的研究古典文獻的重要工具書、解題式書目的代表作。
蝶戀花 又名《黃金縷》、《鵲踏枝》、《鳳棲梧》等。我國詞牌的名稱,分上下兩闋,共60個字,一般用來填寫多愁善感和纏綿悱惻的內容。宋代以來,產生了不少以《蝶戀花》為詞牌的優美辭章,都是曆代經久不衰的絕唱。
宮調 對音樂調的稱呼。宮調理論就是我國傳統樂學把音樂實踐中音、律、聲、調之間的邏輯關係概括起來,用以表明調性範疇的全麵情況的基本理論。
變文 唐代興起的說唱文學,“變”指“經變”,佛教用語。以佛經的內容為題材寫成的文學作品即變文。“變文”最初是寺院裏以通俗語言解說佛經的俗講,連說帶唱,後來內容擴大,也演唱曆史故事,民間傳說。
八角鼓 古時滿族人用於自娛的一種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有8個角而得名,又稱“單鼓”。鼓體扁小,鼓麵呈八角形。鼓框用8塊烏木、紫檀木、紅木、花梨木和骨片拚粘而成。7麵框邊內各嵌兩三枚小銅鈸,一麵嵌釘柱綴鼓穗,寓意五穀豐登。
四葉瓦 我國民間打擊樂器的一種。由4片小竹板分夾兩手敲擊。主要用於甘肅、四川、陝西一帶“燈曲”等民間歌舞或說唱等形式的民間樂隊中。
[閱讀鏈接]
蘭州鼓子詞有一個曲調名叫“打棗竿”。關於這個曲牌的由來,在蘭州鼓子藝人中長久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遊興大發,他派人找來丞相魏征,讓魏征陪同他一起遊後花園。後花園有一大片棗樹結滿了紅紅的棗。太宗李世民見滿樹棗子紅得可愛,就找來一根長竹竿邊打棗子,邊隨口哼唱著。
丞相魏征聽著聽著,忽然拍手笑道:“好調子!好調子!”
李世民問什麼調子?
魏征回答:“萬歲剛才打棗子,哼的那個調,豈不是一首絕妙的‘打棗竿’嗎?”魏征也由此編成了“打棗竿”一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