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寶庫——敦煌石窟3(1 / 3)

藝術寶庫——敦煌石窟3

雕梁畫棟的建築瑰寶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除了壁畫和彩塑外,還有大量的古建築。

莫高窟的石窟建築形製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槃窟等,此外還有一些佛塔。

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是第16窟,最小的是第37窟。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具有豐富的藝術特色。

莫高窟內外保存有5座唐宋木構窟簷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畫中繪有大量的各個時代的古建築形象。  從這些窟簷建築可以推想千百年前人們出於各種目的建造的幾百座窟簷殿堂簷翼相接,畫柱雕梁,十分壯觀。

在這唐末宋初的5座木構窟簷中,晚唐末期建造了第196窟窟簷,其上部殘毀,僅存4根簷柱及梁枋構件,而且窟簷與洞窟是同時建造的。

北宋時期建造的窟簷包括:970年建的第427窟窟簷,976年建的第444窟窟簷,980年建的第431窟窟簷建。第437窟的窟簷沒有明確的建造紀年,但其結構形式與鄰近的第427窟、431窟的窟簷相比較,時代是接近的。

這幾座石窟的窟簷,雖然在規模尺度上稍有差別,但其結構和形式則基本相似,它們都是三間四柱,深約一間,正中一間開門,左右兩間開窗。

所有的梁柱都為八邊形,柱上有鬥拱,柱下無柱礎,柱立於地袱之上,袱下有挑出岩體的懸臂梁,梁間鋪設木板即成為洞窟之間的往來棧道。

各窟窟簷的外觀形製古樸,鬥拱的風格以及八邊形柱與中原同期古建築的風格有著較顯著的差異。這可能是因為敦煌地處邊陲,在建築技術上保存了較多古老傳統。如第427窟窟簷的木結構梁柱額、枋、鬥拱、椽、檁等構件都保存完整。  簷下圓椽一層,飛頭一層。簷端平直,兩翼不翹飛,與壁畫中所畫建築的形象相同。

第96窟外層的九層樓,高45米,依山崖而建,位置在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裏邊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內盤腿而坐的泥胎彌勒菩薩的造像。由此,人們習慣稱九層樓為“大佛殿”。

九層樓前後經曆了幾次重建,從最初隻有兩層,後來於1927年至1935年才改建成了九層。上兩層是保護33米高的彌勒像頭部的頂蓋。整個樓身的建造充分利用了地形地勢,白壁丹楹,宏偉而秀麗。

九層樓內彌勒菩薩的造像非常豐盈圓潤,有典型的唐代風格。據說當年武則天當政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武則天就對民間宣揚自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當時的彌勒佛造像有很多女性化特征。

在莫高窟窟前園林中,有一座可能建於宋初的小巧的亭閣式塔,木簷土身,單簷八角攢尖頂,上有覆缽相輪的塔刹。塔身正麵有門,門額上墨書“慈氏之塔”。門內有方形小室,各壁及穹隆頂均有壁畫。  這座小塔比例適度,小巧精致。此塔原在三危山中,後來,移到莫高窟前。

另外,莫高窟周圍和大泉河兩岸還建有幾十座佛塔和墓塔。幢幢古塔屹立在沙丘之中,塔身殘破斑駁,風姿莊重、古樸。

敦煌壁畫中繪有大量的建築物形象,其中有宮殿、闕、佛寺、塔、城垣、住宅,還有監獄、墳墓、高台、草庵、穹廬、帳帷以及橋梁、棧道等,這些建築形象有許多是以完整的組群形式出現的,可以明確地顯示出建築的群體構圖。

敦煌壁畫中的這些建築物形象,涵蓋上起十六國,下迄唐宋各個時代,其中尤以唐代的最多,表現最充分。

唐代敦煌地區的佛教淨土宗比較流行,莫高窟洞窟內遍布《西方淨土變》、《觀無量壽經變》、《彌勒淨土變》、《東方藥師變》等大幅經變畫。這些大幅經變畫比較集中地描繪了建築群的組合和各種類型的單體建築物形象,內容極其豐富。

佛國天堂的景象借組人間宮室、寺院體現。淨土世界中殿閣、樓台、寶池、欄杆等形式多樣、結構精巧的建築,反映了唐代的建築水平。

殿堂是莫高窟壁畫中最多的一種建築形象。殿下有台基,大都是磚砌素平台基。唐代中期發展為裝飾華麗的須彌座台基,正中設台階,也有設左右雙台階的,台基邊沿有欄杆。

台上殿堂麵闊三開間或五開間,亦有七開間的。殿身上覆單簷廡殿頂,也有極少數屬於歇山頂。

古敦煌民間對修建家宅十分重視,他們有一種牢固的風俗觀,認為“宅者,人之本,人者,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盛”。從中可見,對家宅的重視。

當時民間對住宅有著很多考究,要求避免“五虛”,符合“五實”,“宅小六畜多”。這六畜多與人丁興旺有密切關係,六畜多即意味五穀多,養活的人口多,是家庭興旺的象征。

在修建房屋時,往往要在梁上、內壁和院牆上雕刻繪畫,進行工藝美術的裝飾。他們常把中國民間吉祥的象征物龍、鳳帶入外來的佛寺中,即在堂閣上繪畫,在梁上雕龍描鳳,雕繪完之後,龍飛騰,鳳飛舞,十分壯觀。

莫高窟壁畫中的塔有樓閣式、亭閣式、窄堵婆式、金剛寶座式等,造型多樣,結構奇巧。這些塔多是以我國的重樓為基本要素,上加印度覆缽式塔作為刹部融合而成,這些塔已經完全中國化了。

壁畫中還有宮城、州城、縣城,其布局大體相同。城一般都做方形,按軸線對稱布置,四周有夯土城牆,兩麵或四麵有城門。門上有單層或重層的城樓,城轉角處大多有角樓,是防禦性和裝飾性相結合的建築。

敦煌壁畫中的建築形象很多,內容極其豐富。除了殿堂、宅邸、塔以及城樓外,還有樓閣、台榭、闕等等。

總之,莫高窟的建築體現了人們對天國、人間建築的理解及要求,客觀反映了我國多個朝代的建築技術和藝術水平,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

【旁注】

棧道 又稱閣道、複道。古人為了在深山峽穀中通行,便在懸崖絕壁上用器物開鑿一些菱形的孔穴,孔穴內插上石樁或木樁,上麵橫鋪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和通車,這就叫棧道。為了防止這些木樁和木板被雨淋變朽而腐爛,又在棧道的頂端建起房亭,這稱棧閣。我國在戰國時即已修建棧道。

鬥拱 我國古代漢族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兩者合稱鬥拱。鬥拱既有結構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簷,將屋頂的重量直接或間接轉移到木柱上;同時還具有裝飾作用。

攢尖頂 即攢尖式屋頂,宋代時稱“撮尖”、“鬥尖”,清代時稱“攢尖”,是古代漢族傳統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其特點是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於一點,即寶頂,該頂常用於亭、榭、閣和塔等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