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畫廊——敦煌壁畫2
北朝本生和因緣故事畫
莫高窟北魏洞窟壁畫內容豐富,其中故事畫是主體,在故事畫中,尤以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最為突出。
北魏洞窟中第254窟和第257窟的壁畫比較豐富。其中第254窟的《屍毗王本生故事圖》《薩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圖》和第257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圖》是有名的北魏代表作。
《薩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圖》是講述的是一個勸人舍己救人的故事,說的是古代一個國王有3個太子到山林中遊獵,看見母虎生了7隻小虎,才7天,饑餓不堪。
最小的太子薩埵那是佛的前身,他大發慈悲的心腸,勸走了兩個哥哥以後,就脫了衣服跳下山去,打算犧牲自己救助饑餓的老虎。但餓虎已經沒有力氣去接近他,於是他又攀上山頭,用幹竹刺自己脖頸出血,再跳下去,餓虎舐了血,然後食其肉。
薩埵那的兩個哥哥回來看見了,悲痛地收拾了他的骸骨,並且將這件事情告訴了國王,於是國王為薩埵那修了一座塔。
這幅畫是把主要情節連續地布置在一幅構圖之中,另外在色彩運用上,以深棕為主調,錯綜著青、綠、灰、黑、白等冷色,表現出一種陰暗淒厲的氣氛。
《九色鹿經圖》是北魏洞窟壁畫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敦煌莫高窟最優美的壁畫之一。《九色鹿經圖》繪於敦煌第257號洞窟的西壁中部。
《九色鹿經圖》是根據佛家“鹿王本生”這個故事而繪的。關於鹿王本生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古印度恒河邊,有一隻美麗的鹿,它身上的毛色由9種不同的顏色組成,名叫九色鹿,非常美麗。
一天,九色鹿在恒河裏奮力救起一個失足溺水者,當溺水者要報答它時,九色鹿隻是要求他不要把今天自己救他的事說出去。溺水者滿口答應,謝恩而去。
在豪華的宮殿裏,王後夢見美麗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用鹿角做佛柄。在王後一再的懇求下,國王愛妻心切,最終答應了她昭告天下尋找九色鹿。
重金懸賞之下,那個溺水者禁不住向國王透露了秘密,並給國王和他的軍隊帶路去獵殺九色鹿。九色鹿雖有好友烏鴉的報信,終還是沒有來得及避開。當它見到那個溺水者時,悲憤的眼淚流下了眼角。
九色鹿用人語向國王說明了一切,被感動的國王從此下令不許任何人傷害、捕捉九色鹿。而那個溺水者因為自食其言,頓時渾身長瘡,滿口腥臭,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九色鹿經圖》描繪了故事的8個情節部分:救人、溺水者行禮、國王與王後、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陳述。 這樣的情節處理,摒棄了傳統的依序式安排,而是將故事的高潮,即“九色鹿的陳述”放在畫麵的中心位置,畫作的左麵自左而右是救人、溺水者行禮、休息的九色鹿3個情節,右麵則是國王與王後、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和溺水者指鹿,畫麵被處理得極富感染力。
九色鹿雖為9種顏色,畫家卻用白色作為鹿的主色,再用石綠、赭石在鹿身上點彩示其9色,所以整體上,鹿的白與國王的黑馬形成強烈的對比,而國王與馬表現出的姿態多樣和富有動態,又與九色鹿的純淨安詳相襯托,使畫麵張力十足。
因緣故事主要有《須摩提女因緣圖》、《難陀出家因緣圖》、《弊狗因緣圖》等。
《須摩提女因緣圖》講的是須摩提女篤信佛教,她的夫家卻信外道。她的公公滿財聽說佛祖神通廣大,讓須摩提女請佛到家裏“赴宴”。
佛得知其中的意念,帶弟子“赴宴”。佛弟子各顯自己的神通,坐著各自變化的動物來到滿財家,釋迦牟尼和許多侍者最後到達。滿財一家看到佛及弟子的種種神通,驚歎不已,最後都皈依了佛教。
第257窟北壁和西壁的“須摩提女因緣”以連環畫和組畫相結合的方式,描繪了17個場麵,特別是對騰空飛來的乘騎的刻畫,別具匠心,意趣各不相同。
圖中以“五”代表“五百”之數,眾弟子結跏趺坐於所現化身之上。浩浩蕩蕩地赴會的形象,雖然出於想象,但在各種不同動物性格特點的描寫上頗得其神。
《難陀出家因緣圖》說的是釋迦牟尼的弟弟難陀,出家後仍迷戀世俗生活,常偷偷回家與妻子相會。
釋迦為讓他割斷塵世中的一切因緣,先帶他到天堂,使他看到了美好幸福。後帶他到地獄,等待難陀煎煮,使他看到無數苦難,最後使難陀去掉了一切雜念,專心絕世進行苦修。
《難陀出家因緣圖》畫麵為釋迦坐於草庵之中講說戒法,草庵兩側為鎮禪力士和執剃刀的剃發戒師,兩側中層繪有修禪僧眾和聽法菩薩,上層繪有飛天,下層繪難陀與妻子難分難離的纏綿情景。
整幅壁畫雖隻用兩個小小的角落來繪製難陀與妻子戀戀不舍的情景,卻畫得十分傳神,表現出了人物內心的矛盾。
《弊狗因緣圖》講有一隻喜歡吃人的惡狗,碰到了一位智慧過人的比丘,經過比丘的教化此狗萌生善心,並在死後轉生成人,獲得人身之後求做沙門皈依了佛門。
《弊狗因緣圖》中出現了敦煌壁畫中最早的床圖像,即比丘所躺的床,這種床是四腿無棖床。四腿無棖,就是說四腿間沒有橫木固定,圖中床腿的高度已經與後來人所用臥具高度相當。
北魏時代洞窟中表現這些本生故事和因緣的壁畫一般是比較簡單的,除了在內容上曲折地反映了深受痛苦的人民生活以外,便是一些傳統繪畫的形象。
一些新創造的人物在動作體態上具有生活的真實感,而在構圖上,充分展開情節的能力不高,但形象之間已經具有了一定內容上的聯係,而不是單純的排列。
此外,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大量的場麵宏大說法圖,而且其位置顯著。第251窟、第206窟、第263窟等窟的壁畫布局,都是南北壁中間或偏東畫佛說法圖,左右上三麵畫千佛。
這些千佛雖然千篇一律,但它們四五個一組,以紅、綠、藍等色有規律地交錯配置,組合成霞光萬道的效果,使窟內的宗教氣氛異常濃烈。
到了北周時期,石窟中的壁畫得到了全麵發展,故事畫種類多樣,情節豐富,形式完美,較之以前,都有了較大的發展。
第290窟的佛傳圖是一幅長達25米的連環畫,北周之前的佛傳圖均為斷麵畫,而這一窟的佛傳圖從乘象入胎,直到出家、成道和說法一共畫了80個左右佛傳中的主要場麵,在東披和西披共分6列,每披上下共分3段,全圖互相銜接緊密地連成一氣,內容豐富完整。
第290窟的佛傳圖在風格上也進一步民族化,圖中人物的衣冠多為漢晉遺製,而且,在內容表現上不再直接,而采用了一些含蓄的手法,如路遇死人,並不直接擺出死人,而隻是畫出殯喪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