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畫廊——敦煌壁畫2(2 / 3)

在題材上,北周時期也出現了符合中原倫理的宣傳忠孝、慈愛的故事畫。如第296窟的《善事太子入海求珠》描繪的就是善事太子為了救濟國內的窮人,率領500勇士大到大海中尋找如意寶珠的故事。

這個故事畫以二段橫卷式畫麵,由右至左的順序表現,共描繪了42個情節。整個故事在善與惡兩個象征性的對立人物矛盾中發展。

第299窟的“睒子本生”也是宣揚儒家忠孝思想的故事畫。畫在窟的頂部北側,沿藻井邊緣的一條長畫卷形式的壁麵上,故事由兩頭向中間敘述,左側由左至右,右側則由右至左,分別描繪連貫的故事情節。

故事的結尾放在畫麵的中央,突出了睒子的形象。整幅畫充滿著儒家“忠孝”思想,宣傳的目的鮮明昭然。

這一時期,除了這些豐富的故事外,開始出現了經變畫,如第296窟的《福田經變》。這幅畫描寫了一些獨立的生活片段,生活氣息濃鬱,而宗教氣氛明顯淡薄。

北周時期的壁畫在畫麵結構上也有了新的麵貌,有的故事畫多達80多幅畫麵,也有的呈現“凹”字形、波浪形、“之”字形等。

這一時期的壁畫出現了相對較多的世俗化內容,這無疑為壁畫增添了人間生活氣息。另外,北周後期再繪畫技法上,已經逐漸將外來的暈染法同本土的線描法等結合起來,為此後隋朝的進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礎。

北周時期莫高窟洞窟的藝術風格,已經開始了外來與本土相結合的道路。在造型上,中原式“秀骨清像”與外來的豐圓臉形互相結合而造就了新形象。在暈染技法上,中原式與外來式互相結合而產生了既染色也體現明暗的新暈染法。  在人物造像上,淳樸莊靜與瀟灑飄逸相結合產生了溫婉嫻雅,富於內在生命力的新現象,從而更加使人感受到濃厚的生活氣息。

【旁注】

鹿王本生 佛本生故事,亦稱佛本生經,是佛經中最具文學性的作品之一。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生前所經曆的許多事跡。“鹿王本生”是說釋迦牟尼前生是一隻九色鹿王,他救了一個落水將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賣的故事。

張力 在物理中常指某物體受到拉力後物體內部產生的一種牽引力,引申在文學上,則是指作者對文章的情節內容駕馭熟練,可收可放,使文章節奏恰當,而不拖遝,如弓之開合,不平淡不誇張,恰到好處。

組畫 以多幅單幅畫構成一係列來表現同一主題的繪畫形式。組畫不同於連環畫,是各單幅基本獨立成畫,但又從屬於同一主題。油畫、版畫、壁畫、水粉畫和中國畫均可為組畫製作手段,尤以前二種居多。組畫題材廣泛,具有場麵廣闊 、容量較大的特色。

北周 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之一,又稱後周。西魏恭帝時的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去世後,三子宇文覺繼任大塚宰,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史稱北周。北周曆5帝,共24年。

儒家 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創始人孔子。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儒家的以人為文明核心、主體的思想,對我國以及東方文明有著重大影響。

【閱讀鏈接】

南北朝時期,為了適應民族審美的特性,佛教壁畫的造型與漢晉傳統繪畫的造型進一步結合起來了,人物的暈染,逐步與麵部肌肉的起伏相結合,由形式感較強,運筆粗獷的圓圈暈染,變為合理而細膩柔和的暈染。

在北朝北魏洞窟故事畫中,出現了頭戴胡帽,身著漢式深衣大袍的世俗人物,與漢族供養人畫像的服飾相同。說明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故事畫已經開始世俗化和本土化。

繼承且創新的隋代壁畫

隋代洞窟壁畫佛教故事畫表現豐富,出現很多生活景象的具體描寫,都是簡單而有真實感,構圖也比較複雜並多有變化。體現了隋代石窟壁畫的繼承與創新。

這一時期,除了前期已有的佛像畫、本生故事畫、因緣故事畫、佛傳故事畫等以外,還增加了大量的經變畫,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畫日漸減少,到隋代晚期,本生畫已經消失,經變畫卻日益增多。

第420窟窟頂的“法華經變”是隋代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幅經變畫。它分布在該窟覆鬥形頂的四披上,每披一品,南披為譬喻品,北披為序品,東披為觀世音普門品,西披或為方便品。各品表現內容不同,但皆豐富多彩。

在隋代第303窟的北壁千佛圖案中,有一幅釋迦牟尼和多寶佛說法圖。圖中的釋迦牟尼和多寶佛均一腿平放,一腿曲抬,手作說法印,坐於雙獅座上。這兩個佛身後各有捧著精美蓮花的供養菩薩,兩側各有一身手持蓮花的脅侍菩薩。

這幅壁畫的圖形有了新的特點,多寶塔畫成了佛龕形,釋迦牟尼和多寶佛坐於龕內。人物也增多了。人物造型和繪畫藝術仍沿用北周風格。

隋代單身菩薩像逐漸增多,如第394窟和第276窟,西壁佛龕兩側中間各畫一身脅侍菩薩。第276窟的迦葉身旁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此觀音菩薩的造型已有變化,其身材修長,臉形豐圓,神態也比較慈祥,衣飾華麗,已脫離隋代風格,向唐代菩薩過渡。

隋代已經不采用單幅畫的形式,完全用橫列的手卷式的連環畫出現。故事分段更細,表現更為複雜,背景的山水樹木屋宇,尤富於裝飾的情趣,所用的顏色,以青、綠、白、棕為主。

隋代本生故事畫中,第419窟中的《須達拿太子施象》壁畫是代表作,該畫畫麵構圖靈活多變,主要情節畫麵較大,放於橫卷中心位置,而次要情節畫麵較小,放於主要情節畫麵的上下和周圍,這樣就使畫麵層次分明,主題突出,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隋代洞窟供養人畫像繼承了北周傳統,保持著裝飾效果和程式化手法,大多畫於石窟下部。

圖案畫是隋代洞窟壁畫中最豐富多彩的。隋代壁畫圖案裝飾,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製作精美,遠超過前代。其圖案裝飾有蓮荷紋、忍冬紋、雲氣紋、火焰紋、水波紋、雙龍紋、聯珠紋、垂角紋等等。這些圖案裝飾既有繼承性,又有創新性。

這些圖案不僅大量用於菩薩塑像及畫像的衣飾中,也用於它身後的背光、龕楣及窟頂等處。藻井尤為富麗,其結構大都為中央是蓮花,四框是各種“二方連續”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