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巴厘島:小城事故(1 / 3)

我臨時決定從珀斯飛到巴厘島,兩小時的飛行時間,比回一趟布裏斯班要快,要便宜。這個決定多少跟在珀斯市集認識Peter有關,他向我描述了諸多印尼的風土人情,而巴厘島因為對中國公民開放落地簽,具備了“說走就走”的物理條件。

我把鬧鍾定在淩晨四點,夏天的這個時候,市場已經開市了,盡管對外還是聲稱6點開市。熱帶的潮濕氣味漫布在烏布的各條街道上。烏布的慢生活,真的很慢,是不用山水古城和旅遊線路來營造的慢。所以,城裏人們自顧自生活,哪怕他們知道這城裏的一大半是遊客;所以城裏人們總是很隆重地推薦他們的傳統市場,可要不是真的慢步調的人,怎麼會舍棄旅遊景點而去和當地人討價還價呢?

出門時天已經亮了,沿著烏布鄉村的小道往市場走,隨處開滿的素馨花,落下一瓣,化入水裏,恬淡出漸行漸遠的香氣;撿起一瓣別在發髻上,和當地人一樣打扮自己。

烏布傳統市場,從地圖上看位於巴厘島“小母雞下蛋”地圖的腹部,烏布皇宮正對麵,周圍的三條路上還聚集了各式的商店,因此,逛市場是早在好幾條街外就開始了的。而到了機動車不能駛入的地方,就是市場的中心,因為尚早,自行車和摩托車都算整齊地並排停著,等我們兩個小時出來後,情況大不一樣了,那種屬於東南亞的熱鬧嘈雜勁兒都和這永不降低的氣溫一樣,熱火朝天起來。

最外頭的是當地的鮮花,嫩黃的、亮紫的、粉紅的、大紅的鮮花按照顏色分別裝在大竹筐裏,老婦們的工作就是賣花,或者編折花龕——一種竹編小容器裏有幾朵搭配好的小花拿來供奉神靈,幾乎巴厘島家家戶戶有它,且時時更新。

再往裏去,是應有盡有的傳統市場,一個三層的建築圍起一個天井,隻要有空的地方就有攤位。銀器、手工銀飾、木雕、編織、各色紗籠、草編工藝品、各式蔬果、衣服、沙龍、皮件、鞋子及紀念品、樂器等等,環球淘寶者的天堂。和英國那些文藝氣息更濃鬱的市場,或是澳洲那些懶洋洋的市場相比,這裏顯得無下限。無論你是不是第一次來,耳邊總會刮過一句:直接砍價,不要害羞。

因為中國遊客增多,這裏的商販大多會幾句中文,如果對價錢不滿意,他一般都會說上一句音調不標準的:可以講價。初聽到,覺得非常有趣。

還真有人蹲在攤位前,妝容精致,認真講價。東方人,吐著各種英文數字,十個手指靈活地變幻。

“一萬!”

“再加一點,一萬五!”

長裙美女,摩挲著一件銀器,直接半價而砍。

美女,多麼沒創意的稱謂啊,就像現在遍地的女神,難道評價一道菜隻能用“好吃”和“不好吃”嗎?多少得來點“入口即化”“口感極佳”吧?

我蹲在她旁邊,看看她,又看看攤主,像是在觀看一場表演。

攤主操著夾生的英語,充分運用肢體語言,交流完全沒有障礙。

“No,no,no!you see,”他對美女提出的價格很不滿意,摸著銀器的外圍,力圖展示其精美之處,“So nice,It’s good!”

美女——在我不知道她是誰、來自哪裏,更無法用“星座+性別”這樣簡單粗暴又極具標簽的代號時,終於意識到了“美女”這兩個字的包容性。我要說的是,美女不甘示弱,把國內小菜市場上資深馬大嫂們常用的一招用了上來——挑刺。

“You see,here,broken,It’s not good。”

兩個陌生人,在人潮紛雜的市集裏,操著第二語言,熱烈而專注地討價還價。

一個示好,一個揪錯,最後,這個開價二十萬盧比的小鼓,被美女以兩萬購得。

“逛市集和逛商場有什麼不一樣?就是那種你可以摸得到碰得到實物,又能和當地人聊天的感覺。討價還價,更多的我不是在乎那幾個錢,而是有機會聽當地人扯白。”美女捅了下我,讓我別再隻是東看西瞅了。

她似乎有種遠古的魔力,召喚我。我起身,神道道地跟在後麵,穿過那些頭頂物品的當地女子,刻意與她們保持距離,生怕一不當心就碰掉了其頭頂上的寶物。那是巴厘島市集上別致的一幕,最初,隻在郵票和紀念幣上見過——鄉間路上,婦人將精心編織的竹筐或是笸籮置於頭頂,款款而行,紗籠輕舞擺動,與田園景致契合成動人的畫麵。而在現實中,熱帶婦女仍保持這一傳統,她們在市場裏獨當一麵,頭頂物品,步態優雅,盡管有時頂著的是一筐刀具,看上去殺氣凜凜,但也不得不讚歎這門鐵頭功。因為頭不能晃,為了保持行走的平衡,需扭動腰肢了,看來曼妙是客觀環境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