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號子腔調和唱法比較固定。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台聲、打鬧台、南河號、喇叭號等10餘種。其基本唱法為一人領喊,兩三人扮尖聲,即喊高音,3人或更多的人喊低音,眾人幫腔,從而形成高中低聲部互相應和、在山野間悠揚激蕩的天籟之聲。
一首號子多為4句,一句7個字,中間有大量襯詞。如:
新打船兒下餘渡,餘渡有個兩夫婦,生下幺姑一尺五;
六幺妹生下地,團團轉轉把媒提,幺妹還在娘懷裏。
南溪號子的內容涉及土家族曆史、地理、民間傳說,傳達出許多古老的曆史文化信息。演唱的特異性,係土家民族音樂文化的遺存,具有吸收優秀傳統發展民族音樂的藝術價值。
[旁注]
鼓 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按《禮記·明堂位》的記載,“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土鼓”。至周代,據《周禮·地官司徒》之載,已專門設置了“鼓人”來管理鼓製、擊鼓等事。鼓人管理著有各種用途的鼓,如祭祀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
苗族 我國的古老民族,曾有“三苗”、“南蠻”、“荊蠻”、“五陵蠻”等稱。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銀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召龍節”、“苗年節”、“牯藏節”等。被稱為“歌舞的民族”。
山歌 是我國民歌的基本體裁之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內蒙古草原的各種長調歌曲,晉、陝、內蒙古西部的“信天遊”、“山曲”、“爬山調”,寧、甘、青地區漢回等族的“花兒”,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別山區的“慢趕牛”等。
土家族 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我國三大名錦之一。傳統節日有吃新節、舍巴日、趕年、牛王節、花朝節、洗神節等。
[閱讀鏈接]
勞動號子是產生並應用於勞動的民間歌曲,具有協調與指揮勞動的實際功用。在勞動過程中,尤其是集體協作性較強的勞動,為了統一步伐,調節呼吸,釋放身體負重的壓力,勞動者常常發出吆喝或呼號。這些吆喝、呼號聲逐漸被勞動人民美化,發展為歌曲的形式。
勞動號子曲調比較簡單,節奏強而有力,有領有合,頓挫分明。內容根據勞動特點隨意發揮。勞動號子因各地區生產特點不同、可分許多類型。如沿海地區和水鄉漁村,流行漁民號子,城鎮的水旱碼頭,流行搬運號。此外,還有“開山號子”、“爬坡號子”、“插秧號子”、“榔頭號子”、“入囤號子”、“夯號”、“打樁歌”、“轆轤歌”等多種形式。
韻味悠長的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渝黔一帶土家人俗稱“打鬧”、“打鬧歌”,鄂西州一帶也有叫“山鑼鼓”的,它由薅草勞動形式和田歌藝術形式兩部分組成,是土家族的一種伴隨勞動生產與音樂相結合的民間藝術形式。
曆史上,土家族地區山大人稀,單家獨戶勞力不足,加上野獸出沒,竊食莊稼,傷害人畜。在這種特定的自然條件和勞動環境中,土家族人形成了團結互助、結伴成群、協作生產,並配以鑼鼓敲擊,既可作為勞作的信息,又可以起到驚嚇野獸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風格獨具的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觸山歌、民歌和地方戲曲為一體,其音域寬廣、渾厚、高亢,加上巨大的鑼鼓聲,震撼山穀,氣勢磅礴。
薅草鑼鼓的唱詞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一般是單句虛詞拖腔,複句押韻,而且一韻到底。十字句如:
他二老做事情真是短見,無兒子還克寸財為的哪般?
從今後再不能回家接班,我寧願打柴賣度日過年。
薅草鑼鼓的唱詞均屬口頭創作,見好誇好,以物及人。對不合正理的、偷奸耍滑的,出工不出力的或調侃,或規勸,或打趣,或逗樂。
除即興之外,有唱秦香蓮的,罵陳世美的,說嶽飛的,斥秦檜的。《山伯訪友》、《安安送米》等段子廣為流傳。還有唱生產生活,婚姻愛情的……內容廣泛,生動活潑,地域特色濃鬱,鄉土氣息撲鼻。
歌詞內容多為生活、愛情,以及流傳的王昭君傳說、“三國演義”、“封神榜”、“梁祝”等5000多首。加上隨口編唱的五句歌,數量無法統計。
隨口編唱的五句歌如:
唱歌不畏難,也不是挑花繡牡丹,繡花要用針和線,唱歌隻要舌頭卷,陪我歌師傅唱幾天。
又如:
姐兒住在對門岩,看著看著長起來,早上看到姐挑水,晚上看到姐抱柴,恨不得一翅飛攏來。
薅草鑼鼓的樂器,主要有鼓、鑼、鈸、馬鑼4件響器組成,鼓手領隊,發歌指揮,既指揮唱歌,又指揮生產,號召力很強。也有兩人一班,一人挎著鼓,打鼓發歌,一人掌握鑼鼓架,架上掛著大、小鑼和鈸,敲打三件樂器接歌。
薅草鑼鼓演唱形式靈活,或互相接歌,你叫我接;或一領眾和,一人或兩人叫,鋤草的人一齊接;或鑼鼓師傅自打自唱,不拘一格。
“唱”和“打”也有不同的配合,若唱時不打,隻以鑼鼓作間奏,謂之“住鼓聽聲”;若邊打邊唱,以鑼鼓伴歌,則稱之“鼓裏藏聲”。有的地方還配有嗩喇,稱為“吹鑼鼓”,僅用打擊樂器伴奏接腔的稱作“盤鑼鼓”。
鑼鼓的演奏方法,種類很多,複雜多變,有快節奏和慢節奏之分。鑼鼓點子一般是由慢到快,隨著節奏的加快,出現勞動的高潮。一天之內,形成三起三跌,稱為“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