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神都是正直善良、圖中開山麵具威武、凶悍、怪異,而容黝黑發亮,眼球突出,齜牙咧嘴,眉毛上揚。雕刻粗放概括,奇特剽悍的麵目,使人感到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粗獷的美。
儺舞貫穿於儺堂戲的整個開壇法事和儺戲中,掌壇師頭戴觀音玉佛冠,身穿法衣,下圍羅裙,左肩搭排帶,右背插神鞭;左手拿牛角,右手執師刀迎神做法。掌壇師的舞蹈最為優美。有踩九州、踩八卦、儺戲,伴生於我國遠古人類的祭祀、驅役逐鬼等活動,被世人譽為“戲劇活化石”。
道真的儺戲,自元代由仡佬族人從中原引入境內,是一種宗教與藝術相結合、酬神與娛人相結合的原始戲曲形式。凡正戲劇目,都戴上各種不同角色的麵具,鑼、鼓、嗩呐伴奏,亦歌亦舞,有唱有白,莊重詼諧,文、武、美、醜相戲其間。
道真儺戲常見的人物臉譜有 40餘種。而戲班通常必備的麵具有山王、將軍、判官、唐氏太婆等25種,道具主要有印、牌帶、師刀、令牌等20餘種;服裝有蟒袍、羅裙、龍鳳花鞋等近20 種。
道真儺戲服飾向為講究,冠、衣、裙、褲多合古式,多用蜀飾加民族刺繡作成,色彩鮮明,工藝精湛,神韻獨特。
儺戲的內容豐富精深,凡壽祝、婚嫁、立房、還願,有請必演。“將軍打馬”等舞蹈,時而 騰躍蹦跳、翻滾旋轉;時而輕踏慢搓,抑揚跪拜。
“打繞棺”,又稱“穿花舞”、“跳喪舞”、“打安慶”、“穿喪堂”等,是由佛教法事演變而來,是土家族喪葬祭祀活動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集吹、打、跳、舞於一體的綜合性舞蹈。
在酉水河兩岸的打繞棺,以嗩呐、大鑼、頭鈸、二鈸、小鼓、小叉等樂器進行演奏,代替了“以箭扣弓為節”的古老伴奏,並以舞代替了歌。
打繞棺的表演,其風格獨特,它要求每個參加表演的人員既要圍繞著棺材跳出不同的動作,又要根據不同的動作敲出不同的點子,這就增加了表演的難度性,也就正是從這種獨特的難度表演中體現了打繞棺這一民間藝術的獨到之處。
[旁注]
陽戲 全稱是“舞陽神戲”,即在祭祀儀式中進行若幹戲劇性表演。舉行陽戲神祀活動,一般先叩許信願,然後再還願,因而叫“還陽戲”,又稱為“願戲”。分為內壇和外壇,內壇主要是做法事,外壇主要是唱戲。陽戲內壇24戲,即二十四壇法事,為迎神、酬神、送神儀式。外壇24戲,主要為賜福戲、賀壽戲、仕進戲、婚娶戲、送子戲、逗樂戲等。
西蘭卡普 是一種土家織錦,即土家族人的花鋪蓋。土花鋪蓋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愛,視之為智慧、技藝的結晶,被稱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習慣,土家姑娘出嫁時,都要在織布的機台上製作美麗的“西蘭卡普”,即土花鋪蓋。
祭祀 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禮儀中主要部分。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古代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隻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是祭祖日。
儺 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遠古就有儺。度朔山大桃樹上的神荼、鬱壘二神人捉惡鬼喂虎,皇帝依此辦法立桃人於門。夏代帝相時,商族首領上甲微發明楊,楊用於葬禮,也用於儺。在湖南、江西、河北、重慶、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廣泛的儺文化分布。
刺繡 古代稱之為“針繡”。是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我國至少有兩三千年曆史。我國刺繡中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等“四大名繡”最為著名,此外還有顧繡,京繡、甌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麻繡和苗繡等,都各具風格。
[閱讀鏈接]
相傳漢將軍馬援伏波當年駐紮酉陽,因當地多瘴氣,使士兵的健康受到威脅,將軍便用合茗葉、茱萸、芝麻等研成末,再加鹽製成湯,供士兵飲用以防瘴氣。當地百姓紛紛仿效,漸成習俗,遂演變成後來“油茶湯”。
在1819年纂修的《龍山縣誌》上有清楚的記載:“有所謂油茶者,取黃豆、苞穀、芝麻、米花、腐幹、幹鬆、臘肉,以脂油炮炒之,撩起;下水,油鍋內加茶葉,煎數沸,酌碗中,泡諸物餉客以示敬。”
“油茶湯”味道鮮美,既能作為食品充饑,又能作為飲料提神。土家族有一首歌謠這樣唱道:“土家兒女愛唱歌,隻因燒了油茶湯喝……”
16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