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術神韻4(1 / 2)

文化之光——藝術神韻4

原始燦爛的酉陽歌舞

酉陽,古稱“酉州”或“酉陽州”,位於渝東南邊陲的武陵山腹地。

在酉水河兩岸,生活著17個古老的民族,他們在強烈的生態壓力下頑強地抗爭,繁衍生息,鑄造了山一般的民族體魄,孕育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其中,以土家人的擺手舞、儺戲、麵具陽戲、梯瑪跳神、打繞棺等歌舞最富有特色。

擺手舞是以擺手為基本特征的、古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靈、酬報先祖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它始於唐代,主要傳承於酉水河中、下遊地區。

擺手舞,按其活動規模分為大擺手、小擺手兩種;按其舞蹈形式分為單擺、雙擺、回旋擺等;按其舉行的時間分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大擺手活動規模龐大,以祭八部大神為主,表演人類起源、民族遷徙、抵禦外患和農事活動等;小擺手活動規模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各地土王為主,表演部分農事活動。

大擺手是在擺手堂中舉行的。擺手堂正中央,供奉著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擺手堂大坪中間立一根高24米的旗杆,上麵的兩麵龍旗迎風招展,旗杆頂端的一隻白鶴振翅欲飛。

大擺手活動按三年兩擺的傳統習俗,於正月初九至十一舉行。屆時,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組成擺手排,每排為一支擺手隊伍,各排人數不等,均設有擺手隊、祭祀隊、旗隊、樂隊、披甲隊、炮仗隊。

首列為龍鳳旗隊。龍旗和鳳旗係用紅、蘭、白、黃四色綢料製成四麵各一色的三角大旗。旗長丈餘,邊緣鑲有雞冠形花邊。以白龍旗和紅鳳旗為上承,並排走在隊伍的最前列。

次列為祭祀隊。由寨上德高望重的老者組成,多達20餘人。他們身著皂色長衫,手持齊眉棍、神刀、朝筒等道具,一尊者捧著貼有福字的酒罐,率領擔五穀、擔獵物、端粑粑、挑團饊、提豆腐等祭品的人,隨掌堂師行祭事,唱祭祀歌。

祭祀隊後麵為舞隊。男女老少皆可參加,他們均著節日盛裝,手裏分別拿著常青樹樹枝,列隊入場。

繼舞隊的是小旗隊。凡戶一麵,顏色多彩,有長方形和三角形二種,飾有荷葉邊。敬獻於八部大王壇下,以感祖恩深澤。

接著是樂隊、披甲隊、炮仗隊。樂隊分餾子和擺手鑼鼓兩種。再配以牛角、土號、野喇叭等,奏出土家族節日的獨特旋律。

披甲隊由身披五彩斑斕“西蘭卡普”的青壯年組成。土家族人天性勁勇,銳氣尚武,在擺手舞中以錦為甲,以示威武雄壯。 炮仗隊有鳥銃和三眼銃組成。

各隊按順序排列進入擺手堂。進堂後先掃邪,後安神。掌堂師手持掃帚,以高揚激越的音腔,強烈地譴責那些“大鬥進,小鬥出,少斤缺兩”的剝削者;以道德的鐵掃帚,清掃那些“起心害人,行盜為娼”的民族敗類,充分表現了土家族疾惡如仇、純樸善良的美德。

祭祀時,祭祀人在掌堂師的帶領下,依序跪下左腳,舞眾也虔誠跪下,與祭祀隊一領一合,齊唱神歌,歌詞委婉深沉,氣氛肅穆莊重。

歌畢,各排將各自的供品於神案,其上有福祿壽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等字樣。

祭祀完畢後,禮炮3響,撼天動地,摧人起舞,全場沸騰。人們在掌堂師的指揮下,整齊地變換著舞蹈動作,時而單擺,時而雙擺,時而回旋,舞姿優美,動作逼真,剛柔相濟,粗獷雄渾。

擺手舞的內容,分別展現出民族遷徙、狩獵征戰、農桑編織等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的藝術畫卷。

小擺手,是土家族居住區普遍盛行的一種文化習俗活動,舞時,男女齊集擺手堂前的土壩,擊鼓鳴鑼擺手。其特點是擺同邊手,躬腰屈膝,以身體的扭動帶動手的甩動。

表演內容為拖野雞尾巴、跳蛤蟆、木鷹閃翅、犀牛望月等狩獵動作和砍火渣、挖土、燒灰積肥、種苞穀、薅草、插秧、割穀、織布等生產生活動作。

酉陽的儺戲,又叫“儺願戲”、“儺堂戲”,可追溯至殷商時期,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曆史,被稱為戲劇的活化石。它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是土家先民為驅鬼逐疫舉行的一種祭祀儀式。主要特點是角色都戴木製假麵,扮作鬼神歌舞。

儺戲麵具一般用柳木、白楊木製作,在麵具造型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依此可將儺麵具分為幾大類:正神、凶神、世俗麵具、醜角麵具、牛頭馬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