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術神韻3
譽為奇葩的梁山燈戲
梁平縣,原名梁山縣,位於重慶市東北部,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平行峽穀區,素有“四麵青山下,蜀東魚米鄉,千家竹葉翠,百裏柚花香”之美譽。
梁平縣曆史悠久、底蘊深厚,擁有梁山三絕,其中梁山燈戲便是其中之一,被譽為“川東奇葩”。
梁山燈戲,是梁平縣的地方小戲,是我國的稀有劇種之一。因女角由男性扮演,俗稱“包頭”,所以本地人也叫它“包頭戲”;也被叫做“端公戲”、“胖筒筒調”,或梁山調。
梁山燈戲將本地民間文學、民間歌舞、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雜耍的精華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它同時具備了梁山農民口頭文學的風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燈、車車燈的舞姿,年畫、蘭花印布的美術效果,以及民間雜耍的技巧,是表現巴渝民間風情的綜合藝術。
梁山燈戲,起源於梁平民間燈班的玩燈和秧歌戲,綜合了玩燈的舞蹈動作與秧歌戲的說唱表演形式。清代中期是梁山燈戲發展的鼎盛時期。有竹枝詞寫道:
唱燈隨處是歌樓,曲子無腔易轉喉。
傳說官班明日攏,開場先看小包頭。
當時,梁山燈戲遍及城鄉,逐漸向周圍傳播,滲入到湖南花鼓戲、湖北提琴戲、江西及廣東的采茶戲、贛鄂皖三省的文曲戲、貴州的陽戲、雲南巧家花燈戲和四川各地的燈戲等幾十個戲曲劇種,形成了一個“梁山調腔係”,旋律優美簡潔,易於傳唱,並滲透到湖南花鼓燈、江西采茶戲等地方劇種的音樂中。
梁山燈戲逐漸成熟成型,在音樂、舞蹈、表演等方麵形成了較為穩定、獨特的藝術風格。
梁山燈戲唱腔由“胖筒筒之燈弦腔”、“神歌之高腔”、“小調之時曲”三類組成,燈弦腔比較獨特,係梁平特產。胖筒筒腔之燈弦腔的原胚,是秧歌戲的骨幹腔調。樂器主要為二胡、笛子、嗩呐、鑼鼓等民間樂器。
梁山燈戲不局限於戲曲“手眼身法步”五功,它有自身的表演特色,特別好動,即“嬉笑鬧”、“扭拽跳”。這種好動又不同於輕歌曼舞,而是熱烈、放縱、甚至粗野。尤其是女角,她在台上不知疲倦地扭動、拽動和跳動。這和其嬉、笑、鬧的表演特色渾然一體。
在眾多的傳統梁山燈戲裏,除了極少數的悲劇人物外,哪怕是莊重威嚴的神仙、帝王,也一反常態迎合“嬉笑鬧扭拽跳”。正所謂:“一堂歌舞一堂星,燈有戲文戲有燈;庭前庭後燈弦調,滿座捧腹妙趣生。”
梁山燈戲多用醜角,有“十燈九醜,無醜不成燈”之說。人物臉譜變形誇張,醜得可笑可愛,與“扭拽跳”、“嬉笑鬧”達成和諧,有強烈的視覺效果。
醜角又稱“三花臉”。桃子形臉譜以朱紅加黑白外圈,在鼻梁和眼眶處塗成桃子狀,因桃子象征壽和喜,此類人物多為性格開朗、“醜”得可愛的角色。
眼窩形臉譜在兩隻眼窩處塗白色眼鏡狀,外圍用黑色勾畫線條,給人以滑稽無賴之感,多見於無賴之徒的角色。豆腐幹形臉譜在鼻梁與雙眼結合處塗白方塊,專用於調皮奸詐懶惰的無恥之徒。
角色誇張劇烈的動作和充滿喜劇色彩的臉譜,使梁山燈戲具足強烈的視覺衝擊。
梁山燈戲的唱詞,主要來源於梁山竹枝詞。梁山竹枝詞係唐代教坊曲名,具有語言通俗音調輕快的特點,內容上多詠當地風土人情和兒女柔情,為文人墨客所喜愛,競相效仿,最後形成了梁山燈戲戲曲唱詞的表現形式。
梁山燈戲均采用民眾性題材。梁山燈戲的演編者,早期都是又種莊稼又演戲的農民,他們都善於編演自己熟悉的山鄉風情、田園牧歌、家庭趣事、民間逸聞。劇中人物多是村姑、農夫、樵夫、侍從幫工、小手藝人,以及算命瞎子、懶漢浪子、和尚乞丐等地地道道的下裏巴人。
梁山燈戲的劇目較為豐富,總數在200個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有《吃糠剪發》、《送京娘》、《湘子度妻》、《請長年》等,這些劇目大都改編自民間戲曲或民間故事。
梁山燈戲有其獨特的舞美藝術。除開逢節日盛會的戲樓演唱,在平常的家戶表演中,條件好的家庭,就用木板或方桌搭成臨時戲台,觀眾三麵圍觀,另一麵則掛著“擋子”。
擋子用本地產的藍底白花門簾或鋪蓋連成。戲台上除開擋子,別無他物。擋子圖案質樸、整潔、清晰、明快,充滿梁山鄉土生活氣息,與梁山燈戲的表演特色互相映襯,給人以親切感。在舞台中心上端,懸掛著一幅誇張醒目的菱形或扇形梁山年畫,襯托點綴劇情。
這種點綴性、象征性的舞台美術設計,簡潔而獨具梁山民間藝術風格,無論舞台空間大小,或是城市鄉村,都可適用。
[旁注]
年畫 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
秧歌 漢族舞蹈形式,源於插秧耕地的勞動生活,與祭祀農神、祈求豐收所唱的頌歌有關。流行北方地區,主要於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在廣場上表演,是一種集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
采茶戲 是流行於江南和嶺南的一種戲曲類別,種類繁多,各地特色鮮明。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采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采茶戲”、“撫州采茶戲”、“南昌采茶戲”、“高安采茶戲”、“武寧采茶戲”、“贛東采茶戲”、“吉安采茶戲”、“景德鎮采茶戲”和“寧都采茶戲”等。
醜角 是戲劇的一種程序化的角色行當,一般扮演插科打諢比較滑稽的角色。有文武之分,文醜以做工為主,武醜以武打為主,和淨角中的三塊瓦之間的區別不明顯。
戲樓 又叫“戲台”,是供演戲使用的建築。傳統戲曲的演出場地,種類繁多,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樣式、特點、建造規模。最原始的演出場所是廣場、廳堂、露台,進而有廟宇樂樓、瓦市勾欄、宅第舞台、酒樓茶樓、戲園等。
[閱讀鏈接]
梁平年畫曾被譽為“天府之國”三大年畫之一。梁平年畫起源於清代初期,已有300多年曆史。
它用浪漫主義手法,大膽的藝術提煉,以驅邪納福、喜慶吉祥、曆史故事等為題材,造型獨特、精美,人物形象生動活潑,機智幽默,充滿強烈的鄉土氣息,技術上具備了動畫、剪紙和漫畫的效果,其畫麵飽滿簡潔,造型古樸粗獷,神態生動,構圖完整,對比強烈,從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形式美,作為套色木刻版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豐富的人文內涵,久看不厭。
梁平鑼鼓“十八癩子”
梁平癩子鑼鼓是梁平縣境內流傳的一種民間器樂。在梁平,有“蜀人朝山,鑼鼓喧天”之說。
梁平鑼鼓是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與梁山燈戲、梁平年畫、梁山竹簾爭奇鬥豔,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梁平癩子鑼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清代本縣文人藍逸清的《竹枝詞》記載:
鑼鼓梁山最有名,迎春賽事一齊行;
歸來笑向兒童問,今日是輸還是贏。
可見,梁平癩子鑼鼓在明清之際就已廣為流傳。 據傳說,梁山癩子鑼鼓起源於唐朝。
相傳,有一天,皇帝無事,找來身邊隨從打鑼。由於缺一人打馬鑼,得知獄中有一人可用,皇帝就派差人到監獄中找來。此人聰明能幹、刻苦好學,馬鑼打得很好。皇帝十分高興,就把他留在身邊的鑼鼓班子裏,常年習練鑼鼓。
由於這個人是獄中犯人,與常人有別,皇帝就給他立了一條規矩:凡打鑼時,他一人不能坐隻能站著打。所以,馬鑼也叫“站場”。後世延續,凡打馬鑼者都須站立而不得入座。
後人為了表示對皇帝和鑼鼓創始人的崇拜和敬仰之情,凡在農家院舍打鑼鼓,都必須在堂屋打,盡管經過數代的傳承,這種習慣卻始終都不曾改變。
全國各地鑼鼓流派甚多,但梁山癩子鑼鼓不同於其他派別,它風格特殊獨具一格。
梁山鑼鼓是以“十八癩子”的鑼鼓引子為代表,主要有老癩子、花癩子、鴛鴦癩子、刁癩子、幹癩子、重葫蘆、南山網等。其中十八癩子的主要曲目有《老癩子》、《佬癩子》、《花癩子》等。
在十八癩子的基礎上,後發展、演變成上百種鑼鼓引子,有金銀花、紅繡鞋、上天梯、半邊月、王小夥、四木匠、戰靈芝、比二武、水螃蟹、雙蝴蝶、花蝴蝶、雙點燈、龍抱柱、龍擺尾、鬧龍宮、反三得、幺三得、豔燈蛾等。
盡管梁山鑼鼓受家族傳承方式的影響,相鄰各地域的鑼鼓引子的打法都各具特色,但十八癩子在梁平境內的鑼鼓班子同時演奏時,都能做到天衣無縫、規範統一。
何為十八癩子?因梁山癩子鑼鼓創始人的綽號叫“癩子”,他創建的鑼鼓主要特點是,由不同的18個段子組合成一個完整的鑼鼓引子,後人稱之為“十八癩子”。
梁山鑼鼓十八癩”由不同的3個段子組成為一組,共6個組,每個組必有馬鑼開頭的段子、鈸開頭的段子和大鑼開頭的段子。
梁山鑼鼓共有6種樂器,分別為二鼓、馬鑼、鈸、大鑼、鉤鑼、釵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