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術神韻2
婉轉悠揚的木洞山歌
木洞是重慶東麵的一個鎮,處於長江黃金水道南岸,曆史上是水陸商貿集散地,人傑地靈。
凡在春播的插秧時節和金秋水稻的收割季節,人們在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廣闊的田野上,即可聽見那此起彼伏的一首首高亢、粗獷、清脆、婉轉、悠揚的巴渝山歌。這一曲曲山歌,好似一泓清又純的泉水,浸透著人們的心田,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木洞山歌係重慶巴南木洞鎮民眾傳唱的山歌歌種,它的淵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中經戰國時代的“下裏巴人”、漢代的“巴子謳歌”、唐代的“竹枝詞”,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的戰國時期,楚宗王作的《對楚王問》中,就載有以木洞山歌為主體的“巴人歌謠”。
木洞山歌在曆史的長河中,在巴渝文化的熏陶下,經過當地群眾千百年來在勞動和生活中的不斷創造、積累和提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巴渝山歌文化。
木洞山歌源遠流長,隨著勞動人民在生產、農事活動中,以歌聲伴隨著農事勞動和生活,有被稱為莊稼歌或莊稼人的歌的禾籟,包括高腔禾籟、平腔禾籟、矮腔禾籟、花禾籟等。
有把生活中的正常現象顛倒演唱,逗樂取笑的神歌;有用對歌形式演唱的盤歌;有在勞動過程中統一節奏、協調動作、鼓舞情緒的勞動號子,包括船工號子、工程號子、搬運號子、作坊號子、農事號子等。
有在民間禮俗和祀典儀式中演唱的民俗歌,包括節氣歌、婚嫁歌、喪事歌、修房歌、壽禮歌、香火歌、酒歌等。還有各種小調以及伴隨玩龍燈、舞獅子、打蓮簫、劃彩船、賽龍舟等邊舞邊唱的舞歌等。
這些種類的山歌中,還包括若幹小類。如船歌號子,主要是川江號子,就分為上水號子和下水號子。。
又如婚嫁歌,包括定親時唱的拒媒歌、陪奩歌、開臉歌、上梳歌、坐堂歌等;迎親時唱的梳妝歌、上轎歌、起轎歌、報路歌、車馬歌、討封歌等;成親時唱的喊禮歌、揭蓋頭歌、交杯酒歌、賀喜歌、謝客歌、說席歌、祝酒歌等;入洞房前唱的鋪床歌、安家俱歌和入洞房後唱的鬧房歌、蓮簫歌、送客歌、道別歌等。
過去,木洞人民除在生產、生活和民俗活動中演唱山歌外,還舉辦一些傳統聚會,如薅秧歌會、婚嫁歌會、喪葬歌會、鬧春歌會、打穀歌會、榨菜歌會、螃蟹歌會、摸漁歌會、牧牛歌會、童子歌會等。
木洞山歌的曲歌和歌謠己有上千首,其中較為流行的有:薅秧季節唱的“打薅歌”;秋收季節唱的“打穀賽歌”;打魚人家唱的“摸魚歌會”、“螃蟹歌會”;放牛牧童唱的“坡上賽歌”;婚禮上唱的“鬧房歌會”等。這些山歌具有明顯的巴渝特色和濃鬱淳樸的鄉土氣息,反映了廣大巴渝人民在勞動、生活、愛情中的勤勞、智慧、喜悅、風趣和幽默。
在唱法上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獨自一人引吭高歌的;有一人領唱多人合唱的;有大夥兒一起齊唱的;還有歌手用食指夾在舌頭上發出嗚嗚的哨聲,與另一位歌手的山歌聲相合,十分悅耳。
這些山歌,猶如一曲曲田園交響樂,音樂性很強,有的每七字句唱到第二節時,一般在第四字處便將聲音驟然提高達數分鍾之久,隨後歌聲一浪高過一浪,最後才拖起尾音,餘音嫋嫋。
在山歌形式上,既有一般對歌、盤歌,也有聯唱、重唱和山歌劇等,賽歌也由過去的個人賽、擂台賽發展到對抗賽、集體賽等多種形式。
[旁注]
竹枝詞 即“竹枝”。唐代樂府曲名。原是四川東部一種與音樂、舞蹈結合的民歌。唐代劉禹錫被貶夔州時,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對後代影響很大。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絕,語言通俗優美。其後作者頗多。竹枝詞有民歌色彩,可用來歌唱,後來用作詞牌。
打蓮簫 又名“打鐵棍”。表演者手拿一根一米長並裝有銅錢的竹棍,用兩端均勻而有節奏地敲打身體的腳、腿、手、肩、臂等部位,還可蹲、跑、滾著敲打,也可幾人互打,節奏鮮明、悅耳動聽,邊打邊唱,邊講邊唱,中間幫腔襯詞,唱詞內容通俗易懂。
揭蓋頭 婚嫁風俗。古時候婚禮時,新娘頭上都會蒙著一塊別致的大紅綢緞,被稱為紅蓋頭。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南北朝時期。拜完堂,新郎在洞房以秤杆或馬鞭子將新娘“蓋頭”挑下,拋於屋頂或帳篷頂。新郎揭蓋頭後,立即用手撫發,象征“結發夫妻”。
[閱讀鏈接]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隆重慶典,民間都以獅舞來助興。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代朝廷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朝廷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3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
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漢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征。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風靡流行。
獨樹一幟的巴渝吹打
吹打樂是指吹管樂器與打擊樂器合奏的音樂,具有“剛、粗、熱”的音樂特征。
在民間流行的吹打樂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樂器以外,還常用拉弦和彈弦樂器,因此民間藝人把吹打樂細分為“粗吹鑼鼓”和“細吹鑼鼓”兩種:粗吹鑼鼓又稱“粗十番”,指用嗩呐、管子等吹管樂器和大鑼大鼓合奏的形式;細吹鑼鼓又稱“細十番”或絲“竹鑼鼓”,指由絲竹樂器和打擊樂器合奏的形式。
關於吹打樂的曆史可推溯至漢代初期的鼓吹樂。據《樂府詩集》記載:“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
鼓吹樂是從漢代發展起來的一種以擊樂器和吹樂器為主的音樂形式,起源於北方遊牧民族。《漢書》中有關於鼓吹樂的早期記載:按應用場合、樂器編配的不同分為黃門鼓吹、騎吹、短簫鐃歌、簫鼓4種形式。其中,黃門鼓吹主要為皇帝服務;騎吹主要指外出巡行時用於馬上具有騎吹的性質。常用的樂器由有鼓、角、笳、排簫、橫笛等,其中鼓最重要。
經過一個時期的發展後,鼓吹樂按所用樂器和使用場合的不同演變為鼓吹和橫吹兩類:鼓吹是指專為儀仗隊在行進中使用,以排簫和笳為主要樂器;橫吹則以鼓和角為主要樂器,作為軍中人使用在馬上演奏。
李延年的取自西域少數民族音樂創作的《摩訶兜勒》是鼓吹樂中的優秀作品。曆代鼓吹樂多有歌詞配合。經過漫長的演變,吹打樂從鼓吹樂中脫穎而出。
在巴渝地區,吹打樂有接龍吹打樂和金橋吹打兩種形式。
接龍吹打樂係重慶市巴南區接龍鎮的民間器樂樂種,至遲在明代末年就已正式形成。經過400多年的傳承,接龍民間吹打已經有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接龍吹打有吹打樂、鑼鼓樂、吹打唱三大類別和丫溪調、下河調、青山調、昆詞、教儀調、將軍鑼鼓、伴舞鑼鼓7個品種,擁有樂曲983首。
接龍吹打的曲牌主要有大號牌、朝排、將軍令、水龍吟、南鑼、六幺令、風入鬆等。
接龍鎮吹打樂隊使用的樂器,種類繁多,除以嗩呐、鑼、鼓為主外,另有鈴、笛、琴、號等,還有二胡、提琴等弦樂器。在樂器中有一支十分罕見珍貴的嗩呐,形似大的花瓶寶塔狀,其喇叭口的直徑就1.1米,是已故民間吹打樂藝術家王文君親手製作的。
重慶市巴南區接龍鎮的民間吹打樂演奏都是有著較長曆史淵源的山區鄉土風情和傳統文化習俗。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根植於廣大山民中,不斷繼承、發掘、創新的民間吹打樂形成了風格各異、色彩鮮明的特點,成為山區農村崛起的民間音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