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區有樂班260餘個,樂手近200人,保存有上百年的古老樂器26件,其中4件在200年以上。
曲目豐富、樂班樂手眾多、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同步發展的接龍吹打樂在巴渝吹打中獨樹一幟,頗具特色。
金橋吹打樂是重慶市萬盛區金橋鎮的民間吹打樂種,它產生於宋元時期,已有700多年曆史。
在長時期的傳承中,金橋吹打形成了喜慶類、生產生活類、喪事類、民間傳說類等類別,有花燈、大曲牌、朝牌、宮堂等曲牌和品打、刁打、散打、幹打、夾打、刁散打、竹葉吹奏、口哨等演奏技藝,曲目達1000餘首。
金橋吹打主要樂器有嗩呐、鼓、鑼、缽。其音正節穩、音質純潔、清晰清脆、不含混拖拉,具有音域寬、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穿透力強等特點。
金橋吹打最顯著的特色技巧是清代劉多二創造的“馬風聲”,經劉漢卿、向義雲、向紫欽、翁慶華等5代人200多年的發展,“馬風聲”技藝日臻成熟。
如演奏《疾馬鑼》時,領吹者口含嗩呐,抬頭挺胸,手推嗩呐向上,如駿馬前蹄騰空,頭向上昂揚,如馬嘴張開怒嘶;同時,一人敲鼓,兩人敲鑼,鼓發“得格鬥、得格鬥”之音,恰似馬蹄聲。曲至高潮時,竟有萬馬狂奔之勢,其場麵蕩人心魄。
“馬風派”是金橋民間吹打最顯著的藝術特色,在渝南、黔北一帶聞名。
[旁注]
《漢書》 又稱《前漢書》,由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家班固編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繼《史記》之後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包括紀12篇,表8篇,誌10篇,傳70篇。
嗩呐 是我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由波斯傳入,在西晉時期的新疆克孜爾石窟寺的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嗩呐演奏的繪畫。明代後期,嗩呐已在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至清代,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
缽 是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製的器具,形狀像盆而較小的一種陶製器具,用來盛飯、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缽、鐵缽、木缽等。一缽之量剛夠一僧食用,僧人隻被允許攜帶三衣一缽,此缽則為向人乞食之用。
[閱讀鏈接]
劉多二,馬頭橋村漆匠溝人,大約生於清道光初年,卒於光緒中期,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吹打師傅。
一天,劉多二率樂班到綦江蓮花鄉做了兩天喪儀回家,途經馬鞍山休息。時逢夏末,涼風陣陣,劉多二拿出嗩呐乘興吹奏。誰知哨管壞了,用麥秸修好試吹,發聲十分清脆,酷似馬叫。劉多二大感驚奇,靈機一動,當場決定創立一個門派,叫“馬風派”。
回家後,劉多二與鼓師劉雲池合作,終於演練出一套成熟的“馬風派”風格。演奏中嗩呐高鳴酷似馬嘯,鼓響“得格鬥”猶如馬蹄聲,曲至高潮,馬嘯與蹄聲共鳴,演示出萬馬奔騰之勢,由此形成名聞遐邇的“馬風聲”派。
石柱土家囉兒調民歌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地處武陵山脈與長江交彙地帶,在這裏孕育、傳唱的土家囉兒調, 因便於即興編詞,富於生活情趣,唱起又朗朗上口,所以流傳麵極廣。
石柱土家囉兒調因山歌唱詞中有土家方言“囉兒”而得名,其曆史悠久,源遠流傳,與唐代巴渝地區廣泛流傳的竹枝詞一脈相承,被譽為“竹枝詞”活化石。
在長時期的傳唱中,囉兒調形成了內容豐富多樣、曲調簡潔多變、鄉音鄉韻濃鬱的獨立的民歌歌種,包括生活歌、山歌、情歌、對歌、詼諧歌、號子等類別。
石柱土家族囉兒調旋律簡潔,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內,腔中少有裝飾,行腔起伏流暢,易於掌握,便於傳唱。其調式多為徵、羽、商調式,既有傳統曲目,又有現場發揮的即興歌調。
囉兒調歌詞句式大多為七字句,可即興填詞,現場發揮,酣暢淋漓地表達歌者的真情實感。有的歌曲調相同而詞不同,頗有“竹枝詞”遺風;有的歌詞直白通俗,逼真地反映了當地土家人的生活、勞動、民風、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麵的內容,比較全麵地記錄了土家族的禮俗活動、生存狀況及民族文化演變過程。
囉兒調音韻淳樸而濃鬱,特別是囉兒調中大量地運用了“囉兒”、“囉兒囉”、“囉”等習慣性方言襯詞,使曲子音調與當地土家族方言的四聲聲調緊密結合,率真地表現了土家人樂觀、豁達、睿智、幽默的性格,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和韻味。
蜚聲海內外的《太陽出來喜洋洋》就是石柱土家族囉兒調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歌詞從不同角度寫出了打柴生活,即打柴人的精神和情趣,以“太陽出來”起興,用“上山岡”點題,其中“啷啷扯,匡扯”,是全首歌詞的最精彩之筆。
因“扯”在四川方言中讀作“cai”,所以實際上是一句仿念鑼鼓敲打的象聲詞,它夾在下句的中間,一是歌者借此給自己的歌聲作“伴奏”;二是表現了他此時此刻昂揚興奮之情。
襯詞對於民歌的表現力及其風格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像這首“樵歌”使用這麼特殊的襯詞,並發揮了這麼特殊的藝術表現力,實在是罕見的。
這首歌的曲體為上、下句結構。上句4小節,處於音區的高位置上,下句6小節,先抑後揚,與上句相呼應。仔細分析,下句前3小節實際上是上句前3小節的下五度變化移位。全曲音域僅五度,篇幅雖然短小,卻有層次感,講究邏輯,富有對比,因此也成為一首在專業舞台上常唱不衰的精品。
囉兒調豐富多彩,或悲苦敘事,或調侃生活;或歌頌勤勞奮發,或追求男女愛情……
如情緒幽幽、愛怨纏綿的《懷胎歌》,從正月唱到臘月:
正月懷胎正月正(嘛心想那情哥喲喂),
奴家懷胎不知音(嘛扯囉兒囉扯);
水上那個浮萍(嗨是嗨),
還沒有生根(呢哥嘛囉兒囉)。
……
臘月懷胎臘月臘(嘛心想那情哥喲喂),
背起娃娃走娘家(嘛扯囉兒囉扯);
背起我的娃娃(嗨是嗨),
討個大打發(呢哥嘛囉兒囉)。
有簡潔明快、樂觀風趣的《扯謊歌》:
太陽落土又落坡,聽我唱首扯謊歌,
扯起茅草三大抱,捆起太陽往上拖。
半天雲裏按磨子,推得月亮打囉唆,
白雲高處架爐灶,抓把石子下油鍋。
有風流情歌《小情郎》;有詼諧直白的《幺妹長成人》:
幺妹長成人(囉楊二哥),
爹媽不放心(囉)寸長點點腳,
大牆院裏就你我兩個,
緊關門(囉)看你啷個說。
有即興發揮、插科打諢的《對門大嫂肥又肥》、《岩上砍柴岩腳梭》;有風趣撩人的《清早起來去劈菜》:
清早起來把床下,丈夫扯住要說話,
把你龜子看難打,早的陣子在幹啥?
清早起來去劈菜,兩個蚱蜢在作怪,
放下筲箕菜不劈,兩個回去就作怪。
有配合默契、鏗鏘有力的《抬工號子——小手郎》;有生動形象、帶有全程勞動記敘性質的《打夯號子》。其中,傳統曲目,口傳身授,曆經打磨,已成型成套,其曲目內容文詞有致,別有情趣,例如梔子花兒開》:
梔子花兒順牆栽,這朵花兒靠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