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花兒春夏開,這朵花兒香牆外。
石柱土家“囉兒調”,它忠實地記載著當地的民風民俗,同時,也催化演進著民風民俗,它是一部當地土家人曆史發展和社會進程的活的教科書,具有珍貴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價值。
[旁注]
號子 也稱“勞動號子”、“哨子”,是一種伴隨著勞動而歌唱的民間歌曲,流傳於我國各地。號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領、合”式,即一人領,眾人合;或者眾人領,眾人合。在節奏較緩的勞動中,“領”句較長,“合”句稍短。而在較為緊張的勞動中,領句、合句都十分短促。
鑼 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由鑼體、鑼架、鑼棰三部分組成。鑼體銅製,因用“響銅”製成,故也有“響器”之稱。結構較簡單,鑼體呈一圓盤形,四周以本身邊框固定,用鑼棰敲擊中央部分振動發音。在我國的民族樂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月 又稱“孟春”、“端月”、“陬月”、“柳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是我國農曆的第一個月。在我國民間,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民俗活動最為集中的一段時間;活動的主要內容大致可分為拜年、串親、娛樂和祀神等。
[閱讀鏈接]
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生子添女親朋好友前來賀喜,叫做“吃祝米酒”;筵席結束後,兩親家人頭戴草帽,臉上抹些鍋咪,手裏拿著蒲扇或掃把對唱、對跳,相互祝福、打情賣俏、送情送愛,就是這樣一唱一跳,把整個祝米宴會推向高潮。鄉民們稱之為打“花鼓子”,也有人叫“喜花鼓”或“花鼓戲”。
喜花鼓調有很多種,其中有《鬧五更》、《黃四姐》、《探男歌》、《貨郎歌》、《螃蟹歌》、《單身漢歌》、《青蛙歌》、《結婚歌》、《十送》、《十繡》、《十愛》、《十寫》、《十想》、《瑤族長鼓舞》、《猜字歌》等。《黃四姐》就是祝米宴上的傳統保留節目。
粗獷豪放的巴山背二歌
巴中地處山區,從前交通閉塞,山裏需要運出和運進的貨物全靠人力背運。人們把這背運貨物的人稱“背老二”或“背二哥”。
背二哥們在那深山溝、大山裏辛勤的勞動,十分艱苦,什麼蛇倒退、鬼見愁,走在那種路上隻準前行,不準後退,隻要後退就可能掉下岩去。而且因為山裏的野獸很多,背夫不成群結隊就可能被野獸襲擊、吃掉。所以很自然的結合成一個背二哥隊伍。
羊腸小道難行,像米倉古道的棧道,它是前人用鏨子打的一個腳印,隻能放一隻腳在裏麵走,加上中午肚子又餓了,太陽又熱,山上隻有那個懶蟬子在叫喚,什麼聲音都沒有了。
在這種情況下,背二哥筋疲力盡,老背二哥杵子一打起,要想吃他那熱饅頭,就要慢慢往上爬。吼幾句山歌,大家情緒就來了,“巴山背二歌”就在這種環境下產生。
巴山背二歌表現形態多為一人領唱眾人和或眾人齊唱。其歌詞多用賦、比、興手法,生動形象傳神,所表達的意境往往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妙不可言;其旋律清新流暢,唱腔高亢明亮,風格粗獷豪放,極具地域特色。
背二歌唱詞以七言格律體為主,多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襯詞常用實詞,調式為徵調式,曲式結構為上下兩個樂句的單段體,沒有構成起、承、轉、合,屬天高腔山歌,唱腔高亢悠揚,風格粗獷豪放,結束時為長籲短歎的一聲甩腔,極具地域特色。
巴山背二歌的語言詼諧、風趣,均為即興創作,多用雙關語來表達人們的內心世界。巴山背二歌的歌詞大都為二二三結構的七言格律詩,其寫作手法多用賦、比、興。如:
彎彎背架像條船,情哥背鐵又背鹽;
雞叫三道就起身,太陽落山才團圓。
巴山背二歌的襯詞除了常用虛詞外,還有像巴山其他民歌的襯詞一樣用實詞作襯詞,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特色之一。如果背二哥們歌唱自己的生活,其襯詞往往隻有“賢友兒”、“情兄兒”等,這類襯詞指背二哥們相互打招呼;如果唱情歌,其襯詞則為“賢妹兒”、“情妹兒”或“情哥兒”。
巴山背二歌在曲牌上有很多種,具體上南江唱的背二歌、通江唱的背二歌曲牌又有點不同。但它整個音樂旋律的大框架都屬於大巴山的風格。
它隻是有些微小的差異,但是背二歌的歌詞各地又是不同的,比如,這個巴山背二哥將要走累了,為了想消除疲勞,就唱情歌。比如背二哥走累了,一杵打起,看到河裏有個姑娘,他要逗這個小媳婦,他馬上打杵就唱道:
河裏漲水沙浪沙,妹過跳凳眼發花,你是哪家的大小姐,要不要我來把你拉。
這個女人馬上就回答他:
對門哥哥你沒來拉,我是蜜蜂撲過的花,我已開花結過果,你沒在我身上想辦法。
大家一笑,力量就恢複了。
相比青海的花兒、陝西的情歌、信天遊,大巴山的背二歌唱詞非常豐富,也是最美的。很多唱詞是沒法去改動的。比如說:
下蛋雞母臉兒紅,娼婦婆娘大不同,走路好似風擺柳,一對眼睛像燈籠。
還有一首:
清早起來去爬坡,露水蕎兒笑嗬嗬;
我問蕎兒笑啥子,就笑昨晚你兩個……
作為一種山歌,巴山背二歌生動地反映了背二哥的生活狀況,勞動場景和內心世界。其表現形式主要是背運途中打杵歇氣時演唱,往往是一人領唱眾人幫合。有歌頌勤勞勇敢、勞苦艱辛內容的背二歌;有歌唱背運工具,歌唱勞動的背二歌;有反映為消除疲勞而專唱風流歌為內容的背二歌等。
如:“高高的大巴山,離天隻有三尺三;要想翻越巴山頂,隻有背二哥的鐵腳杆。”“背上千斤翻巴山,鐵打腰杆都壓彎;打雙赤腳路難走,七十二道腳不幹。”
又如:“拐扒子兒二尺小,上坡下坡離不得它;過河踩水探探淺,親生兒子不如它。”
巴山背二歌中,歌唱愛情的內容極為豐富。這與背二哥沉重背運的艱辛有關,他們用情歌來消除勞動中的疲勞。正像背二哥所唱的:“一天不唱那東西,天上太陽不偏西。”
巴山背二歌是巴山人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是研究巴人曆史的依據,是承載巴山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的載體,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旁注]
賦 是以鋪采摛文,體物寫誌為手段,以頌美和諷喻為目的的一種有韻文體。它多用鋪陳敘事的手法,賦必須押韻,這是賦區別於其他文體的一個主要特征。起於戰國時期,盛於兩漢時期。《阿房宮賦》則為佳作之一。
格律 指一係列我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麵所應遵守的準則。詩詞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韻、平仄、對仗、字數。其中律詩最為嚴格,必須滿足全部要素。
民歌 民歌有著悠久的傳統。《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的《國風》便是當時北方15個地區的民歌。公元前4世紀出現的《楚辭》,其中就有楚國民歌歌詞。而漢魏六朝時期的樂府民歌、相和歌,又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兩者的優良傳統。唐元明清時期,更是產生了數量相當多的優秀民歌。
信天遊 是流傳在西北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其歌詞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變文體,以浪漫主義的比興手法見長。形式自由靈活,每兩句為一小節,押韻;調子自由,單純易唱;每段常轉韻,多用比興疊字和襯字。
[閱讀鏈接]
巴山背二歌的調式全都是民族五聲調式中的徵調式;其曲式結構為上下兩個樂句的單段體;其唱腔高亢悠揚,能翻山越嶺、穿雲鑽霧,結束時都有長氣短歎的一聲甩腔“耶——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