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鼓,在一場鑼鼓中起骨幹指揮作用,發送鑼鼓點子,掌握節奏快慢、輕重的作用。在鑼鼓引子中唸:“咚嗊”。聲音幹脆利落、鏗鏘有力。
馬鑼,一般作鑼鼓引子的開頭及潤色的作用。在鑼鼓引子中唸:“嘍”。聲音清新明亮、頗具韻味。
鈸,在一場鑼鼓中起骨幹、分解、壯力的作用,多用於後半拍。在鑼鼓引子中唸:“醜”。聲音沉著、穩健。
大鑼,掌握一堂鑼鼓的音韻起翹,音色音量的協調,節奏的快慢。在鑼鼓引子中唸:“噹”。聲音洪亮、寬廣、圓潤。在使用過程中和鈸同時擊打唸:“壯”,擊打鑼的邊緣時唸:“廠”。
鉤鑼,在鑼鼓引子中唸:“乃”。聲音、甜潤、細麗,在使用過程中和釵子同時擊打唸:“才”。
釵子,在一場鑼鼓中起板韻作用,在鑼鼓引子中唸:“尺”。聲音明亮、灑脫。
梁山鑼鼓6種樂器,分別由5人組合參與,其中打馬鑼者兼打鉤鑼。在運用過程中,6種樂器根據鑼鼓引子的不同,各施其責,各站其位,打擊出清脆明亮、悅耳動聽的鑼鼓段子來。
曆年來,梁山癩子鑼鼓與當地民眾的生活緊密相連,每逢節日盛會、開業慶典、生日禮儀、婚喪嫁娶等,人們總愛用梁山鑼鼓來渲染氣氛。此外,還可根據人們生產勞動、生活的需要,即興在鄉村院壩、田間地頭進行演奏娛樂。
[旁注]
堂屋 是舊式民居的起居活動空間,一般設計在房屋中間,又稱“客堂”。古時,堂屋正中最裏常設神龕和祖先神位。牆壁上常掛中堂畫,中堂兩側有對聯。所以堂屋也是舉行家庭祭祀和重大禮儀的場所。
鴛鴦 是經常出現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的鳥類。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我國古代最早是把鴛鴦比作兄弟的,後以鴛鴦比作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詩人盧照鄰《長安古意》中“願做鴛鴦不羨仙”。
[閱讀鏈接]
梁山鑼鼓距今已有1000餘年曆史,它是梁山祖輩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是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和主要文化娛樂活動方式。梁山癩子鑼鼓風格獨到,鄉土氣息濃厚,頗具民族特色,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多姿多彩的秀山花燈
秀山花燈,又稱“跳花燈”、“耍花燈”、“花燈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遍及境內各村寨、城鎮,其中尤以隘口、清溪、蘭橋、平凱、迎鳳、湧洞、海洋、溶溪、峨溶、玉屏等地最為盛行。
秀山花燈,是西南地區花燈藝術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雜技、紙紮藝術為一體的民間文化現象和民間表演藝術,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
秀山花燈起源於唐宋時期,元代借鑒“跳團團”的載歌載舞、連說帶唱的形式,明代又融入采茶戲的一些歌舞表演形式,始有“花燈”之稱。後來,又發展為搭花台、花燈單邊戲和花燈劇。
秀山花燈戲演出很注重舞蹈,花燈舞蹈的基本動律特征是崴,有“無崴不成燈”的說法。是否“崴得團”,也就是說腰、胯的扭動幅度是否大,是否靈活協調、體態自然。
尤為重點是體態自然,腳形不繃不勾,自然抬起,悠出;手的姿態要隨腳步自然擺動,像柳條飄舞,故崴步的手勢叫“風擺柳”。
崴步是花燈舞步的基礎。崴時,腰、胯的扭動要配合膝蓋左右屈伸,胯的扭動要大一些。
除此崴步還有等點步、正崴、反崴、蹂踩步、斜跨送扇、螺螄轉背等崴步動作。這些動作中腰的動態又要突出一些。
秀山花燈的各種崴步往往同一定的人物性格對應,如正崴的樸實大方;女反崴的抒情悠然;大反崴的矯健挺拔;男小反崴的明快活潑;蹂踩步的柔韌舒展;小崴的輕鬆活潑;大顛步的潑辣穩健等。
在崴步之外,舞蹈身段也是獨具特色的,其中有轉步和跳步。轉步有崴掖步轉、蓋扇反花轉、雪花蓋頂轉、小魚抱水、岩鷹展翅等;跳步則有跨跳、側蹬跳、蛤蟆跳、後踢步跳、跳劃步、鯉魚穿江、烏龍伸腿跳等。
手部動作表現為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和扇花的種種變化。如手中花有平繞花、下挽花、挑繞花、後翻花、雙繞花、側甩巾、小甩巾、背巾等。扇花則更多了,據說有70多種變化,有的名稱也特別富有詩情畫意,如懷中抱月、蜻蜓點水、金絲滾繡球、雪花蓋頂、鳳點頭等。
經長期的發展與演變,秀山花燈的表演形式有兩種。
其一為耍燈,俗稱“跳團團”,是由一旦一醜演唱民間小調的歌舞,旦角叫“幺妹子”,醜角叫“賴花子”或別的名字。有時增至三四人或6人穿插表演。
跳時,幺妹子頭梳長辨,身穿大襟羅裙,右手執綢邊花折扇,左手拿花彩巾,伸直腰,踏著丁丁步,載歌載舞,表演天真活潑、詼諧、潑辣的角色。賴花子則把頭巾紮成“半邊月”,身穿對襟衣,腰係紅綢帶,手拿大蒲扇,踩著矮樁步,用“風擺柳”的動作圍著幺妹子轉,表演滑稽、詼諧的角色。
其二為單邊燈,又稱“單邊戲”,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有生、旦、醜簡單的人物角色,以多首民間曲調演唱的花燈小戲。
秀山花燈傳統的演出時間,是農曆正月初二至十五元宵節期間的夜晚。每年由本村寨有威望的老藝人領頭組成花燈班子。
花燈班子組成人員為:掌燈4人:兩人執大紅圓燈籠,其中一人是花燈班的組織者,俗稱“燈頭”;另一位是聯係演出的送貼人;兩人執六角吊吊燈,又稱“正燈”、“金花小姐燈”、“銀花二娘燈”。
演員4人:兩人扮演幺妹子,兩人扮演賴花子。掌調一人:負責組織伴奏、伴唱並擔任主要伴唱。
伴奏5人:頭鈸、二鈸各一人,馬鑼和大鑼人甕琴兩人。
花燈班子組成後,先集中在燈頭家裏用竹條、彩紙紮魚蝦、家畜、蔬菜之類形壯的彩燈和吊吊燈。吊吊燈上有6片花瓣,每片花瓣垂懸一串花絮,中間另有仿宮燈式長形燈籠,色彩鮮豔,工藝精巧。掌燈者和演員用竹竿高挑彩燈,既增添了熱烈喜慶的氣氛,又可為夜間開道和演出照明。
秀山花燈演出時有一整套傳統的習俗禮儀。演出前首先要設燈堂。燈堂一般設在本村燈班組織者或特別喜愛花燈的人家中。
先在堂屋的左上方擺一張方桌,桌上方牆上貼7張長方形紙錢,下麵貼7張3指寬的牌位,分別為正月衝天風火院內位、嶽王顯主老龍神君位、臘光先人位、金花小姐銀花二娘位、鑼鈸先師鼓板先人位、眾姓門中先亡遠祖位、唐朝走教一切神祇位。並在桌上設香、燭、刀頭。
燈堂設好後,執正燈的兩人站在神位兩旁,燈班成員麵對神位站立,便開始舉行祭燈儀式。先唱《安位》、《唱位》、《開光》、《梳妝打扮》,齊唱《起燈》、《大鬧紅燈》調,燈班活動即告開始。
初次出燈要先到本村寨各戶恭賀新禧,然後跳花燈。從正月初二開始的每天晚上,幾乎寨寨出燈,戶戶迎燈,熱鬧非凡。
花燈班的演出日程有統一的安排,白天由兩人先到各戶下燈貼,貼上寫有“××花燈一撲,慶賀上元,眾燈友拜”。晚上出燈前,先在燈堂點燭化紙唱《請燈》調,然後出發。
途中,由下貼的人手執寫有“慶祝上元,××花燈”字樣的大紅圓燈籠前導,領著花燈班子前進,緊接兩盞吊吊燈和各種彩燈,簇擁著到各村各戶表演。
表演內容按主家接燈的要求,由燈頭和掌調安排。如主家沒有燈堂就表演《參燈》調。若主家紅燈高掛、大門緊閉、門外外凳上放有紅封彩禮,花燈班就先唱《開財門》;待大門開後再進堂屋表演其他內容的節目。
若主家是接孝福燈,必須表演《二十四孝》、《十二大孝》。有60歲以上的老人之家,就表演《送壽月》。主家是行醫者,就表演《參十代名醫》。主家是五匠或供有佛教、道教神位,就參師、參壇唱《參神》調主家立新房,就唱《鬧華堂》。
此外,主家還可以另點節目表演。演出結束後,主家都要給花燈班子一些彩禮或請吃糍粑和飯菜。辭別主家前還要表演《采茶》、《謝酒》、《謝飯》等曲。 每晚跳燈結束返回燈堂時,還要燒香化紙齊唱《安燈》調。
花燈一般跳到元宵節後結束。結束時要舉行燒燈儀式:燈班全體聚集在燈堂內,先取下供奉的花燈神位,然後由燈頭和掌調領唱《收調》,即將春節期間所跳花燈曲調各唱一段。
接著辭神,下妝,送燈。最後將燈籠、神位送到河邊或溝邊燒化,並將跳花燈的道具、服飾從火上拋過,以求跳燈人平安。至此,一年一度的跳花燈活動方告結束。
[旁注]
紙紮 是將紮製、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我國的紙紮藝術最初起源於喪俗。以竹、木為骨架,以線團縛部位,糊彩紙以裝飾。
鳳 鳳凰的簡稱。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與龍同為漢族民族圖騰。鳳凰與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總稱為“鳳凰”,常用來象征祥瑞。
生 我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泛指淨、醜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見於宋元時期南戲,指劇中男主角,與元代雜劇的正末相當。清代以後又衍化為老生、小生、外、末4個支係。按其扮演人物屬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