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術神韻3(3 / 3)

燈籠 起源於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後來經過曆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閱讀鏈接]

有時花燈與龍燈在途中相遇,龍燈要給花燈“上油”,花燈也要給龍燈“上燭”。有的花燈班就站成品字形或四方形,讓龍燈穿舞,示意“一品當朝”、“四季平安”,互表友誼,共慶佳節。

如果花燈不給龍燈上燭,龍燈就可能將花燈圍住。這時,花燈班子必唱《龍纏燈》調,然後,龍燈才節節拆開。如果龍燈仍圍著不放,花燈班就會用兩盞燈籠掛到龍頭、龍尾上,並唱《斬龍》調,或用白帕甩到龍頭上,意謂斬了老龍,這是雙方極不禮貌的行為。

美妙動人的川劇藝術

川劇是我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

明末清初,由於各地移民入巴蜀,以及各地會館的先後建立,致使多種南北聲腔劇種也相繼流播四川各地,並且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與巴蜀方言土語、民風民俗、民間音樂、舞蹈、說唱曲藝、民歌小調的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巴蜀特色的聲腔藝術。

清代乾隆年間,由於各種聲腔藝術經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代末期統稱“川戲”,後改稱“川劇”。

川劇音樂博采眾長,兼收並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國戲曲各大聲腔體係的營養,與巴蜀的地方語言、聲韻、音樂融彙結合,演變形成形式多樣、曲牌豐富、結構嚴謹、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曲音樂。

高腔是川劇中最重要的一種聲腔,是明末清初從外地傳入巴蜀。高腔傳入巴蜀以後,結合了巴蜀方言、民間歌謠、勞動號子、發問說唱等形式,幾經加工和提煉,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聲腔音樂。

川劇高腔是曲牌體音樂,曲牌數量眾多,形式複雜。它的結構基本上可以概括為:起腔、立柱、唱腔、掃尾。高腔劇目多、題材廣、適應多種文詞格式。

高腔最主要的特點是沒有樂器伴奏的幹唱,即所謂“一唱眾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幫、打、唱為一體。鑼鼓的曲牌都是以這種方式組成的。有的曲牌幫腔多於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幫腔,有的曲牌隻在首尾兩句有幫腔,其具體形式是由戲決定的。

川劇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優秀傳統,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轉抒情的唱腔曲調。

川昆源於蘇昆,川劇藝人利用了昆曲長於歌唱和利於舞蹈的特點,往往隻選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他聲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獨具姿色的藝術風格。

川劇昆腔的曲牌結構與它的母體蘇昆基本相同。應用時有單支和成堂兩種形式。昆腔的主奏樂器是笛子。伴奏鑼鼓及方式與其餘高、胡彈、燈諸聲腔相同,以大鑼敲邊和蘇鈸兩件樂器的特殊單色構成鑼鼓的“蘇味”來區別於其他聲腔的鑼鼓伴奏。

胡琴是二黃與西皮腔的統稱。因其主要伴奏樂器是“小胡琴”,故統稱“胡琴”。胡琴腔約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經形成了。

二黃包括正調、陰調、老調三類基本腔。正調善於表現深沉、嚴肅、委婉和輕快的情緒;陰調宜表現蒼涼、淒苦、悲憤的情緒;老調則大多用於高亢、激昂的情緒。西皮腔與二黃腔的音樂性格相反,具有明朗、瀟灑、激越、簡練、流暢的品格。西皮、二黃多為單獨使用,但也有不少劇目同時包納兩種聲腔。

川劇彈戲是用蓋板胡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的一種戲曲聲腔。它源自陝西的秦腔,屬梆子係統,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稱。

彈戲雖源於秦腔,但它同巴蜀地方語言結合,並受四川鑼鼓和民間音樂的影響,經過長期的衍變,無論曲調、唱法還是唱腔結構都與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濃鬱的巴蜀地方色彩。

盡管兩者的關係不是相當接近,但從曲調結構,調式特點,以及整個唱腔的韻味等方麵分析,均可找到它們之間的淵源。

彈戲包括情緒完全不同的兩類曲調:一類是長於表現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稱“甜品”、“甜皮”、“甜腔”;一類叫“苦平”,又稱“苦品”、“苦皮”,則善於表現悲的感情。它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它們的調式、板別、結構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別的唱腔中,曲調的骨架都一樣。

燈戲在川劇中頗有特色,它源於巴蜀民間的迎神賽社時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說是古代巴蜀傳統燈會的產物。所演為生活小戲,所唱為民歌小調,村坊小曲,體現了當地濃烈的生活氣息。

燈戲聲腔的特點是:樂曲短小,節奏鮮明,輕鬆活潑,旋律明快,具有濃厚的四川地方風味。燈調聲腔主要由“胖筒筒”、發間小曲和“神歌腔”組成。

川戲鑼鼓,是川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使用樂器共有20多種,常用的為小鼓、堂鼓、大鑼、大鈸、小鑼,統稱為“五方”,加上弦樂、嗩呐為六方,由小鼓指揮。鑼鼓曲牌有300支左右。

“裝龍像龍,裝虎像虎”,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劇表演的話,在川劇演員中代代相傳。川劇表演具有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同時又運用大量的藝術誇張手法,表演真實、細膩、優美動人,風趣幽默。

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川劇藝人創造了變臉、藏刀、鑽火圈、開慧眼等許多絕技,表演時火爆熱鬧,新奇有趣,形成川劇的一大特色。

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川劇演員在演出前,要在麵部用不同色彩繪成各種圖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曆史上川劇沒有專職的臉譜畫師,演員都是自己繪製臉譜。

在保持劇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員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創造性地繪製臉譜,以取得吸引觀眾注意的效果。故川劇臉譜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特征,是各類地方劇種中少見的。川劇臉譜是曆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川劇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臉、醜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係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醜、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麵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我國戲曲虛實相生的美學特色。

川劇劇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說。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遺產最為豐富,藝術特色最顯著,傳統劇目有“五袍”,即《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即《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即《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

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曆史、民俗等方麵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我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旁注]

高腔 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是戲曲聲腔的統稱。起源於江西弋陽,又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隻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

昆曲 是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宛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昆曲以鼓、板控製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秦腔 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時期的西府地區。成熟於秦代。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西北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

旦 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女角色之統稱。源於歌舞、百戲。隋代的《踏謠娘》、唐代的《弄假婦人》等,都是扮演婦女作戲劇性表演的節目,當為旦的前身。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類型。

[閱讀鏈接]

川劇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3種:抹臉、吹臉、扯臉。

抹臉,指將化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時用手往臉上一抹,即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白蛇傳》中的許仙用的就是抹臉。

吹臉指用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銀粉、墨粉等,裝進特定的容器裏,表演時,演員隻需將臉貼近容器一吹,粉末就會撲在臉上。《活捉子都》中的吹臉,化妝粉末是放在酒杯內的。

扯臉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的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係一把絲線,再一張一張地貼在臉上。隨著劇情的進展,一張一張地將它扯下來。如《白蛇傳》中的缽童,可以變綠、紅、白、黑等七八張不同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