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奠基——曆史遺韻2(1 / 3)

文明奠基——曆史遺韻2

進入原始農耕文明時期

時光飛逝,經過不斷的創造、改進,至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開始在烏江流域等地區活動。

發現的遺址有威寧的中河、赫章的可樂、畢節的青場、平壩的白雲等。最有代表性的是赫章可樂文化遺址和平壩飛虎山文化遺址。

赫章可樂遺址在可樂鄉馬家廟子山坡的山腰。先後在其文化層出土石器30多件,陶器數百片,還有其他文化遺物。

石器多用礫石做原料,磨製技術較精細。如橢圓形雙孔石刀,刃口磨得較薄。石斧、石锛、石磨盤等,都比舊石器進步得多。從石器的形製看,石斧、石磨盤都具有地方性。

從出土的石工具上,可以看出當時的原始人使用磨光石斧來砍樹、開荒、種地,已進入原始的農耕階段。用雙孔石刀收割禾穗,用石杵和石磨盤去殼加工穀物。

出土磨製的石彈丸,即是工具又是武器,石尖狀器綁上木棒,就成石矛,證明當時人們已從事狩獵,正在從獵取野獸向馴養家畜的階段過渡。

出土陶片中,有大量的四耳、圈底、底柱等,還有殘陶杯兩件。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有少量黑色陶。紋飾較單調,有弦紋的不多。

陶器多用輪製,從陶片的薄厚均勻看,製陶技術比較進步。出土的兩個陶紡輪,呈錐形圓柱體,中心有孔對穿,製作技術較高。

飛虎山文化遺址在平壩縣城南麵的白雲鎮平村東南的“飛虎山”上。

關於飛虎山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不知法號的僧人,踏遍千山萬水,走訪名山古刹,苦尋佛道。

有一天,他路途疲憊,饑渴萬分,在平壩白雲鎮境內一條雜草叢生的古道上,發現一個大如籃球的鵝卵形石蛋。

他好奇地拾起來看,他從未見過有這麼大的石蛋,皺起眉頭驚疑起來:“這不可能是鵝蛋、鴨蛋、雞蛋、更不是鳥蛋……這到底是什麼蛋呢?”

蛋是生命之源,此蛋與他有緣,緣有因有果,於是僧人帶上此蛋一路風餐露宿來到了四川峨眉山。僧人在此念經修佛。

僧人把撿來的怪蛋精心孵育九九八十一天,終於從蛋殼裏蹦出一隻怪異的鳥,方形虎眼,形狀嚇人,羽翅豐硬,欲騰欲飛。僧人猜想此鳥乃仙人之物,應好生喂養。

鳥兒一天天長大,不到一個月,羽大如傘,比人還高,凶暴異常,食量大得嚇人,僧人無法供給喂養。僧人們都責怪他養了一個怪物,而僧人卻想有朝一日能乘坐此鳥遊行萬裏,普度眾生,甚為一件好事。

此鳥性情暴烈,饑餓時嘯聲震天,僧人用一間房屋關它。一日旭日東升,此鳥破門而飛,衝上雲霄,巡天遙看。

僧人見狀懼怕,卻無可奈何,隻得由它飛走。

這隻巨鳥如猛虎出籠,翱翔於天地之間,所過之處,狂風卷雲,砂石滿天,樹倒林毀。人們以為是千年妖魔作怪,卻無人能夠製服。

人們惶恐不安,紛紛乞求神仙降伏此魔,保世平安。

位於平壩白雲鎮夏雲莊村的剪刀山看到這隻怪獸猖狂無比,禍害人間,決定為百姓滅除禍患。剪刀山默默地等待著怪鳥從它的刀口上飛過,以便把它剪斷除掉。

一天,怪鳥從刀口飛過,剪刀山化為一把巨大的鋒利無比的剪刀,像怪獸剪去,快如閃電。怪獸倉皇逃飛,但仍被剪掉了它的左翅膀,飛鳥怪叫一聲飛走了。

那被剪掉的翅膀正好掉在田壩中間,壓住了正在耕田的一個農民,據說現在插秧時節,還會聽到被壓在山下的耕田人喊耕牛“背招”、“背招”的聲音。

傳說那隻受傷的巨鳥落在平村東南,並化為一座大山。此山遠遠看去,猶如一隻巨大的無翅的飛虎,人們便把它叫做“飛虎山”。

飛虎山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有石斧、石箭頭、石紡輪和大量陶器碎片。厚薄不勻,厚者達1.2厘米,薄者僅0.2厘米,火候高,質地堅硬。

夾砂灰陶約占70%。夾砂黑陶占30%,泥質類陶極少。夾砂陶以夾細砂為主。

陶片紋飾複雜多樣,有粗細繩紋、方格紋、錐刺紋、刻劃紋、附加堆紋等。陶片中有3片彩陶。其中有一片是在泥質灰陶的內外施以粉橙色陶衣,再於外表繪兩條平行的紅色條帶。

從陶器紋飾及質地考察,飛虎山遺址製陶技術比可樂遺址有了進步。飛虎山出土的石器工具,如石锛磨成斜刃或直刃,石箭頭磨成銳角等腰三角形,也比可樂遺址同類物器要磨製得更精細一些。

[旁注]

烏江 又稱“黔江”,貴州第一大河。古稱“內江水”,“涪陵水”,“延水”等。首次被稱為烏江始於元代。發源於威寧香爐山花魚洞,在重慶涪陵注入長江,幹流全長1037千米。主要支流有六衝河、貓跳河、清水江、濯河、洪渡河、芙蓉江、鬱江、阿蓬江等。

灰陶 灰色陶器,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兩大類。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量的灰陶,特別是用於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至夏代二裏頭文化早期,灰陶和夾砂陶占據了主要位置。

峨眉山 位於四川省樂山境內,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廟約26座,其中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萬年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華藏寺知名度最高。有“峨眉天下秀”之稱。據傳為佛教中普賢菩薩的道場。

紡輪 又稱“紡專”、“塼”、“瓦”。新石器時代出現,最早為石片,後為陶製,再後在青銅器時代發展為銅製。出土最早的紡輪可以追溯至距今800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其“紡輪多用廢陶片打製,中間穿圓孔”。

陶器 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製而成的器具。陶器曆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我國最古老陶製容器是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最早的陶器是手製的,並以篝火燒製。

彩陶 也稱“陶瓷繪畫”,是我國悠久的“國粹”。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有個別缽形器口沿開始裝飾一條寬彩帶,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半坡遺址,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

[閱讀鏈接]

平壩飛虎山遺址的上層為新石器時代,而在它的下麵,疊壓著舊石器時代的遺物。

這裏出土的石核、石片、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共532件,石核和石片的製造既有錘擊法也有銳棱砸擊法。石核石器15件,石片石器111件,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盤狀器、斧形器等。另有骨錐57件、骨鏟20件、角器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