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壇奇葩4(3 / 3)

侗戲很快由此流傳到外地,黔湘桂交界的從江、通道、三江等處的侗寨相繼建立侗戲班子,逢年過節,村寨之間交流演出,蔚然成風,千裏侗鄉公認吳文彩為“侗戲師傅”。

侗戲角色雖有生、旦之分,但並未形成定型的行當,一般是根據劇中人物的需要來分配演員。

侗戲的醜角有比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戲中的醜角多扮演各種詼諧或狡猾的人物,在劇中的主要任務是插科打諢、活躍氣氛,沒有本行的當家戲,表演上比較自由、比較誇張。

侗戲的服飾、道具都是本民族的日常用具,有的隻是在日常用品的基礎上加以美化而成。臉譜以黑、白兩色為基礎,小醜除在鼻子上畫一個青蛙以外,兩頰上還要各寫一個“豐”字,以示吉祥。

侗戲的表演在身段、台步、手勢等方麵均不與其他劇種相同,具有濃厚的侗族特點。

從表演風格來看,侗戲的表演比較樸實。基本的舞台調度便是兩人對唱時,每唱完最後一句,在音樂過門中交換位置,然後再接唱下一句,如此反複至一段唱詞結束。

侗戲音樂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敘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礎上,吸收漢族戲曲劇種音樂逐漸發展而成的。因此根據唱腔的結構和形式,可分為“戲腔”、“歌腔”兩大類。

戲腔,以平調為主,包括其變化而成的各種腔調,還包括引進侗戲中的漢族戲曲唱腔和民間曲調;歌腔則是由侗族民歌演變而成的唱腔。

侗族民歌非常豐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戲的唱腔音樂之中。在實際運用中,根據劇情的發展需要,也有將戲腔、歌腔綜合運用的。

侗戲的戲腔和歌腔都是用大嗓演唱,詞句的長短,侗語的音韻變化,影響著腔句長短和旋律的變化。

侗戲的樂隊包括管弦樂和打擊樂兩個部分。

管弦樂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揚琴、竹笛、蘆笙。

打擊樂器則有:小鼓、小鑼、小鈸等,但一般不用於唱腔,隻用於開台和人物的上、下場。

傳統侗戲的伴奏樂器一般為二胡、鈴、鑼、鼓和小釵;新侗戲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揚琴等。

由於受貴州花燈、桂北彩調的影響,侗戲的唱詞十分講究音韻,其尾韻統一,腰韻嚴謹,主要曲調有“平調”、“哀調”。

平調是上下句結構,多用於敘事;而哀調是由侗歌中的“哼歌”、“格以琴”等演變而來的,節奏自由,旋律哀怨,適於表現悲痛的心情。

侗戲的唱詞在韻律方麵有其獨特的要求。每段唱詞不僅要求尾韻統一,而且嚴格規定要壓腰韻、連環韻。

侗族人平時說話很講音韻,侗話中的音又比漢話多。音多押韻比較容易,韻多則音樂性強,加上有趣的比喻,劇本顯得流暢、生動活潑。這便形成了侗戲唱詞音韻結構的特點。

侗戲流傳的劇目較多,來源也比較廣。侗族廣為流傳的琵琶歌、民間故事和漢族故事,都是改編侗戲的素材。漢族戲曲劇目也經常被改編和移植成侗戲。

根據侗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的劇目有《珠朗娘美》、《劉美》、《金俊與娘瑞》等;根據漢族故事改編的劇目有《陳世美》、《梁祝姻緣》等;曆史故事劇有《吳勉王》、《李萬當》等;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有《生死牌》、《十五貫》、《白毛女》等。

這些劇目故事情節與其他劇種的劇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結構與格式卻按侗戲的特點編寫。

在劇本結構與表現手法方麵,侗戲有著鮮明的特點。侗戲一般分場不分幕,劇中時空轉換頻繁,都依靠演員上下場來體現,場次分得細,一出戲通常有幾十場。

劇本一般是以劇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來命名,如《珠朗娘美》、《劉美》等。

在改編漢族故事的時候,劇名也做這樣的處理。如漢族戲曲《二度梅》,侗戲便改成《陳杏元》,《白兔記》則叫《劉誌遠》。侗戲劇中人物很多,劇本篇幅長,每出整本戲,幾天才能演完。

侗戲的劇本一般以二人對唱為主,道白很少。這是因為侗戲劇本多由侗族琵琶歌改編,而琵琶歌本身就具有故事長、人物多、情節不連貫的特點。因此侗戲中有明顯的說唱藝術的痕跡。

[旁注]

嘎琵琶 侗族曲種。一般由歌師自彈自唱,以唱為主,中間夾用口語敘述,與唱詞連接起來敘述一個故事。唱詞結構采取分節歌的形式,一部作品由數十乃至數百詩節組成。每節的句數不固定,多為偶數;每句的音節也不固定,多為奇數。韻腳有尾韻、腰韻兩種。

花鼓戲 地方戲曲劇種,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戲。自湘南民歌發展而成。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嶽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

彩調 是廣泛流傳於廣西城鄉的主要劇種之一,又稱“調子”、“采茶”和“嗬嗨戲”,屬燈戲係統,源於桂林地區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彩調劇主要有生、旦、醜三大行當。

臉譜 是我國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台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臉譜對於不同的行當,情況不一。“生”、“旦”麵部妝容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麵”、“潔麵”。而“淨行”與“醜行”麵部繪畫比較複雜,特別是淨,都是重施油彩的,圖案複雜,因此稱“花臉”。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淨的麵部繪畫。

牛腿琴 是侗族弓拉弦鳴樂器。侗語稱“各給”、“給以”、“給寧”、“勾各依斯”。因其形似牛腿,琴端二角似羊角,又稱“牛巴腿”、“羊角弦”。在侗族人的文化生活中,牛腿琴占有重要地位,是牛腿琴歌、侗族大歌和敘事歌離不開的伴奏樂器。

二胡 又名“胡琴”,是我國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最早發源於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唐代已出現,稱“奚琴”。二胡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軸、琴弦、弓杆、千斤、琴碼和弓毛等部分組成。

說唱藝術 是用來講唱曆史、傳說敘事及文學作品的一種藝術體裁,是音樂、文學和表演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形式。我國說唱藝術有悠久的曆史。早在戰國時期荀子的《成相篇》就已經兼用韻文和散文,這是後來說唱文學的雛形。

[閱讀鏈接]

侗戲的演出,有一定的儀式。第一天開演正戲之前,要供神請師,由“掌簿”主持:台口中間擺上酒、菜、紙錢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請神,然後鳴放鐵炮。

每個劇目開演之前,先由一演員朗誦一段開場白;正戲結束後,全體演員唱歌致謝;整個演出結束後,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紅包扔到台上作為賞錢,他們大多是寨裏的頭麵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戲班不再收錢。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