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壇奇葩4(2 / 3)

在清代道光年間,花燈開始在院壩搭矮台演出,稱之為“矮台戲。

1892年,思南人羅芳林從雲南還鄉,在家鄉羅家壩搭了一正規的舞台,把矮台戲搬上了高台演出。高台戲由此而得名。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高台戲立即名聲大震。

至清代末年,因受外來戲劇文化的影響,發展成了花燈戲。

貴州花燈戲主要流行於獨山、遵義、畢節、安順、銅仁等地,有“燈夾戲”、“台燈”、“高台戲”、“花燈戲”等稱謂。

最初的花燈戲演出形式簡單,以演民間小戲為主,題材多取民間生活和民間故事,有《拜年》、《姐妹觀花》、《三訪親》、《劉三妹挑水》、《放牛攔妻》等劇目。

其表演以“扭”為特點,演員常用折扇與手帕為道具表示情感。

舞蹈的步伐有二步半、四方步、快三步、慢三步、野雞步、梭步、碎米步、矮樁步、婦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蓋扇、差扇、撲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黃龍纏腰、海底撈月、雪花蓋頂、岩鷹展翅等。

在流行過程中,貴州花燈戲逐漸打破了歌舞程式,角色行當也不再局限於“二小”、“三小”,而有了淨、末、老旦、彩旦等的劃分。

在原有曲調基礎上,貴陽花燈戲樂曲腔調也出現了擴展變化,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花燈劇的唱腔有兩類,一類是略具雛形的板腔,藝人稱“燈戲調子”,一類是曲牌,藝人稱“花調子”。

在一出戲中,板腔與曲牌可以混合使用,形成一種綜合體製。板腔的板式較單一,隻用若幹個上下句反複演唱,最後加上一個“收腔”結尾。

經常使用的燈戲調子有:出台調、行程調、路調、數調、罵板、哭板、一字調、出馬門、陰二黃、山坡羊哀子、四平調等。

常用的花調子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調、送夫調、巧梳妝、白牡丹、比古調、送茶調、觀花調、五更調等。

常用的伴奏樂曲有:遊台、大開門、小開門、祿位高升、掃花台等。

常用的鑼鼓牌子有:三六九、撲燈蛾、半邊月、金錢吊葫蘆、牛擦癢等。

花燈劇主要使用筒筒、月琴等弦樂器及鑼鼓等打擊樂器伴奏。

在表現情節刻畫人物時,板腔與曲調綜合使用,形成了絲弦燈調係、台燈燈調係和鑼鼓燈調係,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

在流行過程中因受當地方言、民歌、習俗等影響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風格。其中銅仁地區思南縣的花燈戲比較典型,尤以土家花燈流傳最早、基礎最好、影響最大。

思南土家花燈演唱內容多是思南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內容,鄉土氣息濃鬱。

表演者最初為一旦一醜。旦角叫“幺妹”,男扮女裝,紮假發辮,包頭巾,著花裙,右手執綢邊花折扇,左手執彩巾。醜角叫“幹哥”,反穿皮襖,紮腰帶,瓜皮帽子頭上戴,右手執大蒲扇。

幹哥圍繞幺妹轉,相互旋轉唱跳,幹哥舞蹈動作豐富多彩,幽默可笑。後來逐漸發展為多人表演、有故事情節和人物矛盾衝突的花燈戲。

思南土家花燈有一定的行頭,演唱時不受時間和場地的限製,有鑼鼓燈、絲弦燈、說唱式、采茶燈、祭祀燈、掃刀、賀主人等幾種類型。

其音樂采用民族調式、徵調、羽調較多,其曲調已初具板腔雛形,有路調、散板、數板、采茶調、五更調等。並融入本民族儺戲和擺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婉轉動人的優美唱腔、濃鬱的鄉土氣息和燈戲兼容的獨特民族風格折射出烏江流域的人文風采。

[旁注]

花燈 又名“彩燈”、“燈籠”,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民間文化的瑰寶。

蘇秦 (公元前337年~公元前284年),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相傳為鬼穀子徒弟。蘇秦最為輝煌的時候是勸說六國國君聯合,堪稱“辭令之精彩者”。

淨 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宋元時期南戲和北雜劇始用淨的名目。大致可歸納為大花臉和二花臉兩大支係;二花臉中又有武花臉、油花臉等若幹分支。

彩旦 旦行的一支,俗稱“醜婆子”。化裝一般麵塗白粉,再搽厚重胭脂。基本上都說京白,以做工為主,是以滑稽和詼諧的表演為主的喜劇性的角色。

鑼 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由鑼體、鑼架、鑼棰三部分組成。鑼體銅製,因用“響銅”製成,故也有“響器”之稱。結構較簡單,鑼體呈一圓盤形,四周以本身邊框固定,用鑼棰敲擊中央部分振動發音。在我國的民族樂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擺手舞 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土家語叫“舍巴”或“舍巴巴”。流傳在湘、鄂、渝、黔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及沅水流域一帶,尤以酉水流域最為集中。擺手舞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擺手舞反映了土家人的生產生活。

[閱讀鏈接]

思南土家族是湘鄂渝黔邊界土家族整體中的一部分,是古代巴人的後裔,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從巴人聚居的長江之濱,順烏江而進入思南這塊土地。

土家族是我國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土家族的茅古斯、擺手舞、儺舞等早已聞名於世。自古以來,思南土家族在祭祀神靈祖先活動中、在唱歌耕種中、在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傳承演說中,均采用傳統的說唱形式進行表達和流傳。

獨具民族特色的侗戲

侗戲是侗族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並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侗戲是在侗族民間說唱藝術“嘎錦”和“嘎琵琶”基礎上,在漢族戲劇的啟發和影響下,由吳文彩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創造的。

吳文彩,1798年生於黎平縣茅貢鄉臘洞寨。少時讀過私塾,粗識漢字,家境貧寒,務農為生。

在青年時期顯示出不凡的歌才,在與青年男女對歌時對答如流,他把侗族起源傳說編成“祖源歌”,把侗族的習俗禮儀、道德風尚編成“勸世歌”,把男女青年的交往編成“情歌”。

其歌詞優美,情真意切,音韻和諧,四方侗族青年都尊稱其為“歌師傅”。

中年時,受貴州花燈戲、湖南陽戲和花鼓戲、廣西桂戲和彩調的影響與啟發,吳文彩開創了以侗裝扮相,用侗語介白,用二胡鑼鼓伴奏侗歌唱詞和獨特步調等表演形式的侗戲。

侗戲演員均由群眾自願組合,唱腔分平板、哀調和仙腔,表演完全民族化。他把漢族的故事《朱砂記》、《二度梅》等改編成《梅良玉》、《鳳姣李旦》等劇本,在侗鄉廣為傳唱,深受侗族群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