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藝壇奇葩4
委婉動聽的苗族民歌
苗族民歌統稱“山歌”。其形式,有五言體、七言體和長短句。其語言通俗直率,和諧簡練,感情豐富。
其內容,幾乎涉及苗族生產、生活各個方麵的所有活動,生產勞動、起義鬥爭、鄉規民約、家譜家規、子女教育、送客迎友、談情說愛、婚姻禮俗、喪葬悼念等,都用民歌來表達思想感情。
苗族民歌種類繁多,數量龐大。這裏主要介紹其古歌、生產勞動歌、禮俗歌、情歌、頌歌、勸世歌等。
黔東南清水江流域一帶是我國苗族最大的聚居區,即凱裏、劍河、黃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黃平、鎮遠、三穗等地。在此廣大苗族聚居區普遍流傳著一種以創世為主體內容的詩體神話,俗稱“古歌”,或“古歌古詞”。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它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辟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製度和日常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包,成為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彙。
苗族的古歌古詞神話是一個民族的心靈記憶,是苗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和“經典”,具有史學、民族學、哲學、人類學等多方麵價值。
苗族古歌包括創世歌、祖先歌和遷徙歌。
創世歌如《開天辟地歌》、《萬物起源歌》等,是一種很古老的神話故事歌;祖先歌如《人類起源歌》、《洪水滔天》等,是關於人類、民族的傳說歌。
遷徙歌如貴陽地區的《格羅格桑》、黔東南的《跋山涉水》、鬆桃和銅仁地區的《修相修瑪》等,是各地區苗族自己的遷徙史詩。
整部史詩以口傳心記為傳承手段,全詩屬五言體結構,押苗韻,長達15000餘行,塑造了100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並充滿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
詩中大量運用比喻、誇張、排比、擬人、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生動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對天地、萬物及人類起源的解釋和人們艱苦奮鬥開創人類曆史的功績,充滿了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
苗族古歌是我國流傳下來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傳世記史詩,也是集苗族曆史、倫理、民俗、服飾、建築、氣候等為一體的百科全書。
生產勞動歌,有《刺繡歌》、《種棉歌》、《紡紗織布歌》、《蠟染歌》、《造酒歌》、《造船歌》、《活路歌》等。這些歌,鼓勵人們努力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思想內容健康積極。
有一首描寫犁田場麵的《活路歌》寫道:
斑鳩在樹上打鼓,
牯牛在田中跳舞。
田水跟著牛屁股唱歌,
浮萍魚崽圍著牛腳打轉。
蚊子牛虻也趕來觀看,
大家唱來大家跳。
跳得穀樁爛成泥,
跳得泥巴變成漿。
跳到大陽落西山,
大家才分散。
生動有趣的語言將田野勞動的景象,表現得十分歡樂和熱烈,烘托出勞動生產的愉快。
禮俗歌包括酒歌、祭祀歌、喪歌和婚姻歌等。
酒歌是指酒席上勸酒、謝酒的祝福、讚頌的民歌;祭祀歌為祭祀起源和有關祭祀禮儀的民歌,反映了苗族古老的風俗習慣和思想意識;喪歌是在喪葬活動中所唱的歌,包括親友吊喪時所唱的歌,可供研究苗族宗教、民俗和民族文化傳統。
婚姻歌是指婚嫁儀式上唱的歌和有關婚姻問題的歌。這類民歌唱述婚姻儀式的習俗,以及婚姻習俗的曆史轉變,對研究苗族社會曆史有重要價值。
苗族民歌中,最精彩的部分似乎是情歌。情歌內容非常豐富,有見麵歌、摸底歌、讚美歌、相戀歌、求愛歌、成雙歌,又有逃婚、控訴歌、失戀歌、離婚歌、單身歌等。
苗族情歌大都感情真摯,直率熱烈。有一首情歌唱道:
美麗的情妹喲——
假如你是一隻小雞,
我就變成一隻山鷹,
一撲就把你抱起。
假如你是一灣清水,
我就變成一條小魚,
一跳就投入你的懷裏。
假如你是一隻小鼠,
我就變成一隻描咪;
白天逮你不住,
夜裏會逮住你。
山鷹撲小雞,貓咪逮小鼠,比喻之妙,妙在毫無遮攔地表現出愛戀之深、決心之大。
苗族民歌曲調主要有古歌曲調、情歌曲調、飛歌曲調、喪歌曲調和祭祀曲調等幾種,各種曲調自有特色。
古歌曲調渾厚穩重,拍節分明,而且剛勁有力。情歌曲調富於激情,旋律柔美,氣氛熱烈。一般為男女青年低聲對唱,也有二重唱或混聲合唱,其韻味普遍悠悠蕩蕩,令人陶醉。
飛歌曲調高亢飛揚,豪邁明快,嘹亮奔放。喪歌曲調悲哀淒苦,低沉委婉,憂傷動情。一般是中年婦女為老年人正常死亡而獨唱,可謂聲淚俱下,聞者欷歔。
[旁注]
長短句 漢魏時期的古詩,句法以五言為主,至唐代,七言詩盛行,句式較古詩為長,故唐代人把七言句稱為“長句”,五言句為“短句”。在宋代以後,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
家譜 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等。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係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是我國5000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對於曆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貴陽 因位於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已有400多年曆史。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以製作樂器“築”而聞名,故簡稱“築”,也稱“金築”。刺繡與挑花,是貴陽傳統民族工藝,具有各少數民族的風格特色。貴陽各地民族節日內容豐富,各具特色。
[閱讀鏈接]
貴州水城苗族喪歌曲調,有人認為比時下“哀樂”更有聲色。祭祀歌曲調比較嚴肅莊重,大約承襲了古代祭祀的傳統風味。苗族鼓社祭、祭祖和安神等歌曲皆如此。
唱腔優美的貴州花燈戲
在貴州漢族地區和一些民族雜居地區,廣泛流行著一種戲曲藝術形式花燈戲。花燈戲是在地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貴州民間花燈歌舞,曆史久遠,大致起源於唐宋時期,風行於明代、清代。最初叫“采花燈”,即“二人轉”,連歌帶舞,十分動人。
其中《門鬥轉》、《鷹展翅》、《邊魚戲水》、《膝上栽花》和《蘇秦負劍》等舞蹈動作很有代表性。
明末清初,發展至3人出場,一男二女,叫“雙鳳朝陽”;“二男一女”,叫“雙獅戲球”。也有的地方兩男兩女,叫“雙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