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文化奇葩2(3 / 3)

滇劇藝術繼承了我國其他一些古老劇種的特長,再經過曆代滇劇藝人的加工創造,已經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風格。

在音樂唱腔方麵,絲弦、胡琴、襄陽三大係統各有多種板式和特色。

絲弦源於秦腔又別於秦腔,它既有一般梆子音樂的高亢、激越、強烈的一麵,又有委婉、樸質、優美動聽的一麵,剛柔相濟,表現力豐富,既能表現歡樂爽朗的氣氛,也能表現慷慨激昂的情緒。滇劇傳統劇目中半數以上唱絲弦。

秦腔唱腔中有“歡音”、“苦音”,滇劇絲弦“二流”中也有“甜品”、“苦品 ”之分。“甜品”帶有喜劇色彩,“苦品”則含有悲劇格調。

襄陽腔類似京劇中的西皮,在開朗、明快、流暢中又顯出輕鬆、活潑,較多用於表現愉快、喜悅與激昂的感情。

胡琴腔多顯悲壯、激昂、肅穆,多為正劇、悲劇所采用。胡琴源於徽調的石牌腔,與二黃腔同源,故近似京劇二黃,但與京劇二黃又有不同,沒有“原板”,其中有一種“梅花板”是由“二流”跺起來加以變化而成的,在歌唱中夾帶訴說,可以唱到數十句不覺其繁複,真是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常用於《黛玉焚稿》之類情節悲啼的戲裏。

“三大調”的應用,有時是一個戲一種聲腔到底,有時幾種聲腔混用。如《春秋配》、《梅降雪》、《花田錯》、《梵王宮》全劇通用絲弦腔、有“絲弦四大本”之稱;而《三祭江》、《遊禦園》等又是三種聲腔混用,稱“三下鍋”。

滇劇的三種主要聲腔,結構均為板式變化體,都有倒板、機頭、一字、二流、三板和滾板等板式。此外,各聲腔又有各自獨有的板式唱腔,如絲弦腔有安慶調、壩兒腔、二十四梆梆、飛梆子等;胡琴腔有平板、架橋、梅花板、人參調等。

滇劇伴奏樂器,弦樂有鋸琴、胡琴、南胡、月琴、三弦;彈撥樂器屬輔佐性質;管樂有嗩呐、叫雞、笛子;打擊樂有小鼓、大鼓、大鑼、大鈸、梆子等。

從劇目方麵看,有文字記錄的有960多出。其中一些屬移植劇目,來自昆曲、秦腔、川劇和京劇,如《大賜福》、《單刀赴會》、《秦香蓮》、《烤火下山》、《荊釵記》、《打鼓罵曹》、《馬鞍山》、《捉放曹》、《四郎探母》、《十字坡》等。

而一些滇雲本土創作、改編的劇目,則富有邊疆民族地方特色,如《打漁收子》、《望夫雲》、《逼死坡》、《黑龍潭》、《陳圓圓出家》等,與雲南的史實、傳說相結合,從唱詞到講白,都充滿著雲南生活的詩情畫意。

滇劇的臉譜,按構圖色彩、性格形象及身份特點等的不同,可分為十類:紅臉、黑白臉、粉臉、三塊瓦、五彩臉、象形臉、陰陽臉、壩兒臉、二柄柄、小花臉等類。勾臉的手法是“一鼻擋,二眼膛、三腦門、四腮巴、五筆峰”。色彩鮮豔,對比強烈,極富於誇張、浪漫的風格。

滇劇的表演藝術和其他的地方戲曲劇種一樣,也是虛實結合、寫意寫實結合,而且強調寫意性,是以虛擬的手法,通過程式化的表現形式來反映生活。

[旁注]

京劇 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它的行當全麵、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我國戲劇的代表,有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及“國劇”之稱。

川劇 是我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川劇由昆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曆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弋陽腔 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簡稱“弋腔”,是宋元南戲在信州弋陽後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結合,並吸收北曲演變而成。與昆山腔、餘姚腔、海鹽腔並稱四大聲腔。弋陽腔是許多地方戲曲的源頭之一。

廟會 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我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

秦腔 是我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成熟於秦。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

三弦 我國傳統彈撥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麵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

昆曲 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宛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昆曲以鼓、板控製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閱讀鏈接]

滇戲在清代光緒年間就出現了四大班,即泰洪班、福升班、福壽班和慶壽班。

泰洪班,班址在昆明東嶽廟;光緒初年為李少白領班,後為李彩芳領班;著名演員有雷四苗子、李三花臉、羅四狗、劉雲光等;福升班,班址在老郎宮,光緒中為花旦馬小七領班;著名演員有王輔臣、楊昆山、王輔廷、魯子臣、翟海雲等;福壽班,班址在昆明藥王廟;光緒中為台柱花旦李品金領班,著名演員有蔣廷、羅雙林、何桂須、潘巧雲、李瑞蘭、周少林等;慶壽班,班址在永靈宮,光緒中期成立,規模小,演員少。

其他還有牛街莊鄉班子,呈貢鬥南村鄉班子,官渡馬村鄉班子,玉溪、曲靖、昭通等也出現滇戲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