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2(3 / 3)

製陶業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工藝水平的重要部門。陶器類型比較豐富,有尊、鬲、南瓦、盆、罐、鼎、盤、豆、鬹、爵等。

其中的鼎腹多似罐、缽形器,深腹腔的筒狀鬲、細腰袋足的南瓦及折腹尊是他們住址中最常見的幾種器型,盤、豆數量較少,鬶、爵僅局限於墓葬。陶器最大的變化是在器型上以三足器為主體,特別是袋足三足器,製造工藝複雜,是三足器中的先進形態。

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中陶器的圖案紋飾特色鮮明,使用紅、白兩色礦物顏料描繪成卷曲的線條,再構成連續的單元。大甸子墓葬還有少數紋飾是以動物麵目為圖案的主體,器物整體的畫麵分割及主輔紋飾的配合,與黃河流域年代較早的銅器紋飾風格很相似。

陶器實用器大都青灰色,火候較高。外表多有繩紋。少數磨光陶器的表麵往往有未被抹去的繩紋,繩紋是製造過程中留下的痕跡,器物磨光則是進一步加工取得的外貌。此外還有籃紋、劃紋以及各種工具壓印的紋飾,以細泥條做成鏈條形或小泥餅做成鉚釘形的附加堆紋。隨葬的陶器則火候較低,陶胎呈紅色,表麵黑色磨光。

當時的農業生產比新石器時代有了較明顯的進步。農業生產工具中經常使用窄頂寬刃的打製石鋤,還有一種長方形的磨製石鏟來挖土。

石鋤中部兩側有亞腰,形狀像鋤,但其主要功用是捆縛上木柄,做劈砍樹木等物品的工具。石鏟有單麵和雙麵刃兩種,扁平有肩石鏟最富有特色。

雙麵刃石鏟多用翻地、播種、挖坑、建房等;單麵刃石鏟是鬆土、挖土的工具。收割工具是長刃邊的磨製石刀,石刀的背邊有凹缺或穿孔可以捆綁木柄。穀物加工則用石磨盤、石磨棒等工具。另外,還使用少量的細石器,其中以刮削器為多。

除了農業以外,他們還采集和漁獵,作為不發達農業的補充,比如他們飼養牛、馬、豬、狗等家畜。豬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先民飼養的最主要的家畜,而鹿科動物則是當時主要的狩獵對象。

[旁注]

半坡 指半坡遺址,位於陝西西安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係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遺址麵積約50000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0000件,還有粟、菜籽等遺存。

大汶口 指大汶口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分布於山東、江蘇北部、河南東部、安徽東北部。遺址麵積達82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一般2至4米,清理出墓葬189座,房址14座,灰坑120多個,繪有彩色花紋的陶器2000件,此外,還有精致的石器、骨器和象牙器物等。

富河文化 內蒙古赤峰北部烏爾吉沐淪河流域發現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5300年左右,屬於森林草原經濟形態。房址地穴以方形為主,中央置方形灶炕。陶器種類單純,特征鮮明,其中之字紋筒形罐是其代表性器物。生產工具有打製石器和大量的細石器,典型器物為鋤形石器和骨柄石刃刀。

禮器 我國古代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我國最早的禮器出現在夏商周時期,主要以青銅製品為主。商周青銅禮器又泛稱彝器。進入商周社會後,禮器成為“禮治”的象征,用以調節王權內部的秩序,從而維護社會穩定。這時的禮器包括玉器、青銅器及等服飾。

尊 今作樽,我國古代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製為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後期已經少見。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鬲 我國古代的一種炊器,用於燒煮加熱用。鬲在形製上類似於鼎,有三足,但三足中空,可以獲得更好的加熱效果。在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陶鬲就已經廣泛使用,商代至春秋時期流行使用青銅鬲。戰國晚期以後,銅鬲逐漸消失。

爵 我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西周青銅禮器中非常常見。爵通常在結盟、會盟、出師、凱旋、慶功、宴會時使用,屬於十分珍貴的文物。另外爵也是君主國家貴族封號,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

[閱讀鏈接]

通過對赤峰地區小河沿文化時期墓葬的清理挖掘,發現小河沿文化時期的赤峰人不論男女,普遍都佩戴著精美豔麗的璧環和項環等裝飾品。

石棚山墓葬中,在女性墓主人的頭骨兩側,發現有兩件蚌製圓形齒輪狀耳墜,耳墜周邊勻稱的刻有32個小齒,正麵刻畫三道同心圓,中間有一小孔。死者的左右臂分別佩帶綠色和白色臂環,頭上戴有長條形雪白蚌質發夾。

結合出土的大量精美絢麗的彩陶,可以想象的出,5000多年前赤峰一帶,環境優美、資源豐富、資源豐足,長期生活在這裏的先民依靠自己辛勤的勞作和不懈的奮鬥,改進了勞動工具,發明了種類齊全的生產門類,使自己過上了一種衣食相對富有的生活。

當時世風淳樸,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關係融洽。這種和諧的生活環境陶冶了時人愛美的情操,人們穿戴著自己精心製作的衣衫,佩戴著精心的臂環和手鐲,還有項環和耳墜,來美化點綴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