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1(1 / 3)

文明開化——古老曆史1

燕趙文化是指在燕趙區域內產生的一種地方文化,其區域以古黃河為南界,陰山南麓為北界,太行山為西界,東臨大海。燕趙地域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各個時期都發現了大批遺址。

原始社會末期,黃帝、炎帝、蚩尤三大原始部落,在燕趙彙合。經過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以後,互相融合,成為活動在燕趙最初的華夏族。

豐碩的文化底蘊,有力地說明了燕趙地域是我國古人類的發源地和豐富曆史的沉積地。

陽原泥河灣孕育人類

在我國華北、渤海之濱,有著廣闊的區域,西為太行山地,北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其餘為河北平原。

在這遼闊廣袤的土地上,有個陽原泥河灣遺址,又稱“泥河灣遺址群”,位於河北省張家口陽原境內東部地區的桑幹河流域,內有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我國發現的百萬年前早期人類文化遺存中,泥河灣遺址占了絕大多數。

陽原盆地地處冀西北,為東北向狹長的構造斷陷盆地。北為熊耳山,主峰黃花梁,海拔2036米,南係恒山餘脈,中部為廣闊的湖積平原。

桑幹河自西南而東北流經整個盆地,至盆地東緣,穿越石匣口,經宣化、涿鹿,注入懷來官廳水庫。其支流壺流河經蔚縣後,在盆地東部小渡口村附近彙入桑幹河。

在盆地東部邊緣區,有元古代變質火山碎屑岩係,中生代侏羅係紫紅色角礫岩和新生代上新統“三趾馬紅土”堆積。其他部位多為第四係泥河灣河湖相堆積物,泥河灣層常被晚更新世形成的黃土或全新世以來形成的鬆散沙礫層覆蓋。

在盆地邊緣山前地帶,存在著寬闊的洪積扇。盆地西部略平坦,東部地勢差異較大,剝蝕嚴重,乃至裸露出基岩。

泥河灣位於陽原盆地的桑幹河上遊,為一湖相堆積,由細砂和泥灰質土等組成。泥河灣第四係地層發育良好,以盛產哺乳動物化石聞名於世,重要的哺乳動物化石有三門馬、梅氏犀、劍齒虎、中國鬣狗和低鼢鼠等。

小長梁位於陽原桑幹河左岸大田窪官亭北500米,東穀坨位於小長梁東,在下泥河灣組頂部的中粒砂層和黏土中有文化遺物。

小長梁的石製品采用流紋質火山碎屑岩的燧石和石髓等做原料,器類有大小石核、使用有石片、砍砸器、單刃複刃刮削器、尖狀器、錐具、雕刻器等。其特點是器類較複雜,形體較小,打片采用錘擊和砸擊兩種方法。

這裏的哺乳動物化石有古菱齒象、三門馬、三趾馬、披毛犀、羚羊、野牛、鬣狗、狼、中華鼢鼠、熊等。

經過考古研究斷定,石器出自屬於早更新世的泥河灣層中,伴生的動物化石群屬泥河灣動物群成員,文化層經古地磁測定距今有100萬年左右,大致相當於早更新世末期。

泥河灣盆地的小長梁遺址出土的石器,是約160萬年前人類使用的工具,屬後來所知世界上最早的舊石器文化。從加工精細的石器來看,當時人們已具有相應的語言了,否則,在石器製造過程中,傳授技術、模仿打製、改進提高,沒有語言交流是不行的。

小長梁出土的近2000件石器,類型之多,年代之早,而且加工打製技術的先進在世界上都是沒有記載的。

東穀坨在小長梁以東,與小長梁屬於同一文化類型。由於小長梁和東穀坨地點相近,特征相似,同處於泥河灣層的早期,考古學界統稱為“小長梁和東穀坨文化”。

虎頭梁位於陽原盆地中部,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處代表性遺址。文化層位於Ⅱ級階地砂質黃土層下部的沉積物中,石器原料以燧石和石英岩為主,有砍砸器、圓頭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錘、石鑽、石核以及裝飾品。

虎頭梁楔形石核,一種台麵呈三角形,另一種台麵向石核隆起一麵傾斜,這種打片方法是細石器製作技術的原始方法。楔形石核和尖狀器是虎頭梁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遺物。

同時,虎頭梁還出現了穿孔貝殼、鑽孔石珠等裝飾品。此外,還有了3處篝火遺跡,附近有燒過的獸骨、鴕鳥蛋皮和大塊礫石、石器等。據考古研究,這裏就是一處當時獵人的宿營地和石器製作場。

虎頭梁有豐富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群,屬華北黃土期草原動物,有鴕鳥蛋、布氏田鼠、中華鼢鼠、狼、野馬、野驢、鹿、牛、普氏羚羊、轉角羊、野豬、披毛犀、納瑪象等。

從虎頭梁的石器、動物化石群,可以看出虎頭梁的原始經濟形態是以狩獵為主、采集為輔,說明當時還沒有出現農業。虎頭梁地質時代為更新世晚期之末,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較晚階段。

在世界上,陽原泥河灣是剖麵最多、保存最完好、國際公認的第四紀標準地層。泥河灣遺址群沒有年代斷層,有200萬年的馬圈溝遺址、136萬年小長梁遺址、136萬年的葡萄園、廣梁遺址、100萬年的有山祖廟咀、麻地溝、東穀坨、飛梁、霍家地、許家坡、東梁、照坡、後土山、岑家灣遺址。

還有78萬年的有馬梁、雀遺址兒溝遺址、12萬年的有山兌、細弦子遺址、10萬年的侯家窯、漫流堡遺址,78000年的板井子遺址、28000年的上沙嘴、新廟莊遺址、11600年的有虎頭梁、油房、西溝、西白馬營遺址、4000年的有周家山、九馬坊、榆條溝、3000年的有丁家堡壘泥泉等,總共達130多處,因而這裏成為“世界天然博物館”,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