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太行 指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我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岸,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餘千米,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
桑幹河 塞北的一條古老河,它從西向東,流過張家口境內陽原、蔚縣、涿鹿。相傳每年桑葚成熟的時候河水幹涸,因此得名。桑幹河上遊河段流經幹旱的山西北部黃土高原,稱之為“桑幹河”。其下遊常遭洪水之患,因而常改變河道,故原俗稱“無定河”。
古菱齒象 生活在更新世的大型哺乳動物,其主要活動區域是在我國的華北、華東等地區。由於這類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的中央就會擴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
燧石 非常堅硬,破碎後產生鋒利的斷口,最早為石器時代的原始人所青睞,絕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擊製造的。燧石和鐵器擊打會產生火花,所以為古代人用作取火的工具。在我國古代,常用一小塊燧石和一把鋼製的火鐮擊打取火,所以燧石也叫做“火石”。
[閱讀鏈接]
在泥河灣附近有一座天主教堂,教堂裏有一位很特別的神甫文森特,他過著苦行僧的生活。法國考古學家桑誌華寫了一封《向傳教士呼籲》的信,懇請在華北各地的天主教傳教士們幫助收集動物化石,文森特於是積極行動起來了。
文森特走遍了化稍營、大田窪、石匣裏和深井一帶的坡溝山梁,采集到了許多有價值的化石,向桑誌華推薦了有關化石。
桑誌華被泥河灣化石所吸引,先後幾次考察,從此揭開了這裏考古研究的帷幕。後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多位專家、學者到這裏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他們在桑幹河兩岸區域內,發現了含有早期人類文化遺存的遺址80多處,出土了數萬件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幾乎記錄了從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發展演變的全部過程。
北京人薪火照亮古文明
在距離泥河灣90千米的地方有個北京周口店,也是著名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這裏東西長約140米,平均寬約20米。
洞穴中的堆積物原達40米以上,洞穴形成於第三紀,依據岩性變化自上而下分為13層。從地層堆積看,最先入洞的是鬣狗等野獸,在第十三層和第十一層底部留有鬣狗糞層。此後是“北京人”進洞。
在北京人遺址發現了完整的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12件、下頜骨15件、牙齒157枚、股骨7段、脛骨1段、肱骨3段、鎖骨1段、月骨1段,這些人類化石分屬於40多個不同年齡的男女個體。
北京人體格健壯、骨骼粗大、肌脊發達、身材較矮。整個腦顱較扁,最寬處在外耳門上方,頭骨壁較厚,約比現代人厚一倍,腦量小,成年人平均腦量為1088毫升。頭蓋低平,額骨後傾,眉骨脊粗大,左右兩眉骨互相連接,向前突出,遮蓋雙眼。
下頦骨最大特點為吻緣前伸,下頦缺乏,多顏孔。牙齒的構造複雜、碩大。上中門齒的舌麵有發育的底突,分成幾個指狀突,上下大齒的齒冠和齒根粗大,齒冠從側麵看呈楔形,上下前臼齒和上下臼齒不僅比現代人的粗大,而且嚼麵有相當多的皺紋。
北京人的肱骨和股骨從形態上看基本與現代人相似,但髓腔小,骨壁厚,股骨比肱骨更具原始性。若從整體上看,北京人的身體近於現代人,而頭部則具有較多猿的性狀。
從北京人體質特征可以看出,他們的下肢骨基本具有現代人形態,能夠直立行走,上肢已發展成為能夠製造工具的手。頭骨腦膜語言區部位隆起,表明北京人已會說話,能夠運用語言交流,而且有一定思維能力。
北京人被稱為“猿人”,但由於他們的兩腿已能直立行走,雙手能夠勞動,能用語言傳遞信息,表明北京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正是通過勞動,才最終從動物中分離出來的。
北京人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遺物是石器。在洞穴遺址發現了10萬多件石器,製作石器的原料以脈石英為最多,綠色砂岩次之,燧石、水晶石和蛋白石最少。
北京人製作石器在多數情況下分兩道工序,先打出石片,而後從中選坯,進而加工成器。
從石核和石片的打擊痕跡可以看出,北京人打製石片使用3種方法:錘擊法、砸擊法和碰砧法,並初步懂得了對不同石料采用不同的打片方法,用砸擊法生產小型的石英片,用碰砧法打出大的砂岩石片,用錘擊法生產各種大小不等的石片。
北京人製作的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錐、球形器等。刮削器是北京人使用最多的工具之一,主要用石片製成,多數從陰麵向背麵加工,有直刃、凹刃、凸刃、多邊刃、盤形和圓頭等種類,其尺寸一般都很小,長度以0.04米左右者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