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狀器是北京人製作最精致的工具,其中有向一麵加工的,特點是沿著石片的兩側邊緣從陽麵向背麵把一端修成尖狀;有向兩麵錯向加工的,特點是先打擊石片的一側邊緣,然後再從另一側邊緣向相反的一麵打擊,把一端打製成尖狀,雖有直刃和斜尖之分,但加工方法是一致的。
在北京人的洞穴遺址裏還發現了5個灰燼層和3個灰堆遺存,以及大量的燒骨、燒過的鹿角和樸樹子,還有少量燒過的土塊和木炭。灰燼層在第十層僅厚幾十厘米,至第四至第五層厚達6米,這說明北京人保存火種的能力不斷增強,這種火是有控製的,而非失控的自然火。
灰燼成堆,表明已善於用火,能把火控製在一定範圍而不致蔓延。這表明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而且已經具有管理火的能力。
北京人能夠用火和管理火,意義十分重大,有了火便可以熟食,熟食則利於體質的改善,促進了肢體和大腦的發育。用火可以禦寒和照明,有利於生存,在洞口生火,可防止野獸的侵襲,保障群體的安全。
在周口店洞穴中所發現的大批古生物化石,有披毛犀、毛象、劍齒虎、赤鹿、水牛、野馬、野豬、鬣狗、水獺及貂之類。
這些不同動物種屬,生活於不同地帶,虎生活在高山、丘陵或樹林間,而成群的赤鹿、羚羊、野馬是以草原為生的,沼澤、河川是水牛、獺貂之屬的寄生地。
在太古時代的周口店地區,西北有山和丘陵,自然會有成片的森林生長於丘陵山坡,東南是平原,為草原地帶。當地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拒馬河、周口河與永定河,再往南延伸,還有易水。這些水係,在太古時都是長流不枯的。
另外,在猿人洞中還發現有樸樹果核殼和荊樹木炭。樸樹所結的果子與櫻桃一般大小,這是在半幹燥區域適宜生長的樹木,古生物學家研究報告認為,這種植物在自上新世到更新世主有發現。
由此可知,周口店洞穴堆積層中所含的大量這類植物種子,證明那時氣候是較寒的。關於荊樹木炭,古植物學家認為,這類植物和現代豆科中的紫荊相近。
紫荊樹,在後來北京西山一帶甚為繁多,屬溫帶植物。總之,當時華北的自然條件絢麗多彩,山上有林木花果,坡地有洞穴石岩,平川有草原流水。北京人在這裏穴居,靠采集和狩獵為生。
山坡洞穴,是北京人避風雨防野獸的棲息之所。山林、水澤、草原,可給他們提供味甜可食的肉果及獵物。他們拾取河灘的鵝卵石和山地的脈石英等堅硬的石料打製石器,艱難而勤勞地生活著。
北京周口店古人類文化遺址的發現,給我國中華民族曆史文明譜寫了一首美麗莊嚴的序曲,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貴資料。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也因此成為人類化石材料最豐富、最生動、植物化石門類最齊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類遺址。
[旁注]
舊石器時代 以使用打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我國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穀坨文化。距今100萬年以後的遺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北京人文化為代表,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的觀音洞文化為代表。
刮削器 石器時代人們用石片製成的一種切割和刮削工具。因形狀不同,可分為長刮器、短刮器和圓刮器等。這種刮削器是骨質或石質的,用途很多 另外也可以用來製作木製品、竹製品,比如刮去樹皮製作棍棒,製作箭等。
大石河 古代叫“聖水”,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境內,沿河名勝古跡有三角城、石花洞、萬佛堂、琉璃河大橋等。沿河黑龍關、河北村及萬佛堂等地多泉水。主要支流有周口店河、挾括河等。
永定河 古稱澡水,隋代稱桑幹河、金代稱盧溝,元、明代有渾河、小黃河等別稱。永定河上遊有桑幹河和洋河兩大支流。由於河遷徙無常,俗稱無定河。曆史上曾留下多條故道,其中離北京較近的大型故道有3條。在1698年,經過進一步疏浚河道,加固岸堤,才將史稱無定河改名為“永定河”。
[閱讀鏈接]
位於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人,從人骨化石看,其形態比“北京人”晚得多,故稱“北京山頂洞人”,屬舊石器時代晚期。
在山頂洞發現有人骨化石、動物化石和石器、骨器等遺物。山頂洞分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上室是當時人居住的地方,東西長約12米、南北寬約8米。下室是埋葬死者的地方,發現完整人骨架3具。下窨是自然形成的陷阱,發現有許多完整的動物化石。
在人骨化石處散存有赤鐵砂粉粒和裝飾品,尤其是發現了一根骨針,最能代表當時的文化技術水平,堆積中的黑灰土為燒烤的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