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2(1 / 3)

文明開化——古老曆史2

磁山人播種粟開創農業

經過漫長歲月,至新石器時期,冀南磁山人播種的粟破土而出了,在這塊大地上誕生了原始的農業。

位於河北省武安西南的磁山村位於太行山東麓,四周山巒起伏,河流環繞,西依太行山餘脈煤油監鼓山,北靠磁山,南臨洺河。

在磁山村東南台地上有一片磁山遺址,磁山文化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富有農業經濟色彩。出土的農業勞動生產工具占有很大數量,石斧、石鏟、骨鏟等勞動工具已基本配套,最具特征的是石磨棒和四足石磨盤等。

石斧用於砍伐和土地墾種,石鏟用於翻土播種,磨盤、磨棒用於糧食加工。石磨盤的形狀像一塊長石板,而兩頭呈圓弧形,像鞋底狀。石磨盤是用整塊的砂岩石磨製而成的,正麵稍凹,是長期使用造成的。大多石磨盤的底部有4個圓柱狀磨盤腿。

磁山遺址共發掘灰坑468個,發現其中88個長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積有粟灰,層厚為0.3米至2米,有10個窖穴的糧食堆積厚近2米以上,數量之多,堆積之厚,在我國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是不多見的。

陶器是我國人的特有發明,是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磁山遺址出土的陶器多為沙質陶器,少數為泥製陶器,均為手工製作,以素麵為主。

在眾多陶器中,炊具有筒形盂和支腳,吸水器有小口壺,盛儲器有大口罐和圈足罐,飲食器有三足缽、平底或圈足碗、舟形碗、平底盤、筒形杯,雜器有火種罐等,分工明確,門類齊全。其中盂和支架獨具特色,最有代表性。

磁山文化遺址發掘出土的豐富多彩的原始早期陶器,有許多是成組出現。這裏的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有少量夾砂灰褐陶和泥質陶。多采用泥條盤築和手捏製陶。陶胎厚薄不均,器形不規整,常見歪扭變形的現象。

這裏約半數器物有紋飾,以繩紋多見,還有附加堆紋、編織紋、“之”字形篦紋、劃紋、指甲紋等。而附加堆紋為泥條組成的波折弧線、斜線、平行線紋帶,最具特色。

據考證,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3項是“世界之最”:一是粟的發現,證明我國黃河流域是世界上由人工培植粟類最早的地方;二是家雞骨的發現,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雞的國家;三是出土的炭化核桃,糾正了核桃是漢代張騫通西域時傳入我國的說法,將我國產核桃的記載上推到了5000多年,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核桃的國家。

磁山文化把新石器仰韶文化考古年代上溯至1000多年,濃縮了新舊石器時代之間的一段距離,為研究原始社會提供了新重要佐證。

後據考證,中華始祖太昊伏羲曾在磁山生活過,創下了世界之最的華夏偉業。磁山文化是伏羲文化的源,是伏羲文化的根。

磁山文化是我國華北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與農業起源,伏羲文化、周易發展演變、我國曆法的形成、製陶業的發展、數學、美學、建築學等有著直接關係,是中華文化和東方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旁注]

冀 河北簡稱,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地理名詞,古代九州中就有一個冀州,領域就在河北、山西以及遼寧遼河以西、河南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冀國大約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由唐堯後裔所傳。至春秋時期,冀國被晉國所滅,唐堯這一支後裔,依照當時習慣,就以國為姓,稱為“冀氏”。

粟 我國古稱稷或粟。脫殼製成的糧食,因其粒小故得名。原產於我國北方黃河流域,我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我國夏代和商代屬於“粟文化”。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黏性小米。

張騫 (約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我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他開拓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